一本签约簿里的“健康守护”——记卫辉市城郊乡卫生院倪湾分院家庭医生团队长赵艳丽
时间:2025-09-02 16:04:04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清晨六点的倪湾村,薄雾还未散尽,卫辉市城郊乡卫生院倪湾分院家庭医生团队长赵艳丽已挎着随访包走在乡间小路上。不远处,李大爷正举着血糖记录本在门口等候,“小赵医生,我算着你今天该来了!”这样的场景,在她负责的17个行政村,早已成了寻常风景。
“家庭医生签约不是签完就完,得让群众觉得这纸协议是‘有用的’。”赵艳丽翻开随身携带的签约簿,泛黄的纸页上记满了血压、血糖数据,还有密密麻麻的备注:“张婶今早没吃降压药”“王大哥田里收麦,下午再随访”……在她看来,这本簿子装的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乡亲们对健康的信任。
“三色档案”:让健康服务“对号入座”
“以前村民来看病,总说‘医生,我没啥大毛病’,其实慢性病就藏在‘没事’里。”赵艳丽笑着说,去年春天推出的“红黄绿”三色健康档案,正是为了破解这个难题。红色标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黄色关注孕产妇和儿童,绿色覆盖健康人群——灵感竟来自门诊室里,村民按紧急程度摞成不同颜色的药盒。
独居的周婶曾是“红色档案”的重点关注对象。她患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却总说“没事”。赵艳丽第一次上门时,把红色档案和血糖仪一起递到她手里:“您看,这就像健康存折,红色得重点‘储蓄’,不然身体会‘透支’。”如今,周婶不仅按时测血糖,还成了村里的“健康宣传员”,见人就念叨“小赵医生说的没错”。
“移动诊室”:把健康送到田间地头
农村地广人稀,村民忙着农活,常顾不上看病。赵艳丽带着团队把电动自行车变成“健康快递车”,车筐里装着血压计、血糖仪和常用药,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
“王大哥就是在麦地里‘拦’下来的。”赵艳丽回忆道,去年麦收时,王大哥在田里挥汗如雨,测血压时数值飙升,却满不在乎:“庄稼人哪那么金贵?”赵艳丽没多说,从包里翻出同村老刘的中风CT片子,“你看,高血压不控制,可能就会这样。”那天,王大哥乖乖签了约,如今见人就夸:“这服务比外卖还方便,健康能送上门!”
更让赵艳丽欣慰的是“口口相传”的温暖——村里的超市、棋牌室成了“健康驿站”,小卖部老板会主动提醒顾客:“小赵医生说你该测血压了”;大妈们纳鞋底时,聊的都是“今天测没测血糖”。
“家庭病床”:24小时在线的守护
“签约不仅要管‘平时’,更要护‘急时’。”赵艳丽的语气严肃起来。去年寒冬,签约居民老赵突发心梗,正是得益于“家庭病床”应急机制,她和团队第一时间赶到,在120到来前完成初步处置。老赵的女儿事后哭着说:“要不是你们存着我爸的用药记录,我都不知道他吃哪种降压药。”
现在,每个签约老人的床头都贴着急救流程图,简单到连孩子都能照着操作。“乡亲们信任我们,我们就得让他们觉得‘有事找得到人’。”赵艳丽说,团队的电话24小时开机,深夜接到村民的咨询电话是常事,“哪怕只是问‘孩子发烧了怎么办’,能让他们安心,就值了。”
采访结束时,赵艳丽又要赶往下一户随访。她摩挲着那本厚厚的签约簿,轻声说:“有人说这是‘健康户口本’,我觉得更像纽带——一头连着我们的责任,一头系着乡亲们的踏实。”
在倪湾村的晨光里,她的身影渐渐走远,而那本签约簿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正如赵艳丽所说:“家庭医生要做的,就是让健康服务像阳光空气一样,自然而然地融进乡亲们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