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信阳 > 正文
公铁水联运新模式 赋能产业发展新引擎——白云石运输模式转变的“淮滨样本”
时间:2025-09-04 16:34:02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贾晗 田苗

  9月3日,在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的码头上,龙门吊将满载白云石的集装箱精准吊装上船,发往安徽凤阳。与此同时,调度室内,工作人员正监控着另一批从湖北十堰经铁路运抵的货物,准备转运。这一幕,正是淮滨中心港创新“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的日常缩影。

  湖北一家白云石企业日产量3000吨,其安徽合作企业月需2万吨,年运量预计30万吨。白云石作为光伏玻璃关键原料,运输成本直接影响企业效益。此前,货物从湖北十堰至安徽凤阳依赖传统篷车公路直达,成本高且有损耗。

  信阳港·淮滨中心港作为淮河上游的核心枢纽港,依托优越区位和完善的集疏运体系主动对接需求,凭借成熟的内河航运网络和铁公配套,构建起“铁路+水路+公路”的立体运输网络。该定制化联运路径具体为:从湖北白云石企业仓库经密封货车短驳至十堰铁路货运站,经铁路直达淮滨铁路货运站,随后转运至淮滨中心港,通过内河船舶运至安徽凤阳港,最后公路短驳至收货企业。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协调多方主体,淮滨中心港实现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

  “现在每吨成本降了20块,一年就是600万,这是实实在在的利润。”信阳市淮河港口集团总经理董林表示,“我们不是简单拼接运输方式,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和精准调度,让铁、水、公像流水线一样高效运转。”

  从实际成效看,该模式全程运输成本仅120元/吨,按年运量30万吨计算,年节约运费600万元,且货物损耗率为0。同时,“铁路+水路”的低能耗运输模式,减少了粉尘污染和单位能耗,契合绿色物流发展趋势。

  从破解运输痛点到方案落地,再到成效凸显,白云石“公铁水联运”案例,集中体现了淮滨中心港的枢纽功能、资源整合、精准调度、降本增效与绿色发展优势,更以“淮滨经验”证明了内河港口在推动区域产业协同、赋能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为内河港口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同时,在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