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笔尖感恩,鹤壁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破“心”危局
时间:2025-11-25 15:37:55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国伟 通讯员 范凌震
11月25日,记者深入报道了鹤壁市人民医院一场惊心动魄的心脏救治事件,患者成先生(化名)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下在该院接受心脏支架手术的全过程,字里行间不仅是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更满溢着对医护人员精湛医术与悉心关怀的无尽感激。

11月20日,成先生在经历生死考验后,用手中的笔书写下这段难忘的就医经历。原来,成先生入院前就已先后两次突发短暂晕厥,身体频频发出危险信号。日前,他陪同爱人前往鹤壁市人民医院复诊,在彩超室外等候时,晕厥症状再次突然发作。刹那间,他脸色苍白如纸,浑身大汗淋漓,瞬间陷入意识丧失状态。
成先生爱人见状焦急万分,第一时间联系了自己的主管医生——鹤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治医生宋鹤。接到消息后,医院医护团队迅速响应,展开争分夺秒的抢救行动。仅仅数分钟,成先生便恢复了意识,为后续的治疗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入院后,一系列完善的辅助检查结果让情况不容乐观。成先生不仅患有阵发性房颤伴长间歇,还合并脑梗、冠心病等多种严重病症,病情极为复杂棘手。为了制订出科学、安全且有效的诊疗方案,心血管内科一病区负责人高学良立即牵头组织多学科会诊(MDT),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对成先生的病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
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讨论和严谨论证,最终敲定了“先通后治”的个性化治疗思路。即优先为成先生实施心脏支架手术,打通堵塞的心脏动脉,待他的心功能稳定后,再逐步处理其他病症。这样的治疗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身体耐受度。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全神贯注、操作精准,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成先生与爱人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反复念叨着:“幸亏晕厥发生在医院,幸亏遇到了这么负责的医护团队!我们孩子不在身边,宋大夫和医护们的照顾,比亲人还要周到!”
成先生还亲自撰写了一篇文章《心脏支架——通向生命的远方》,文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手术的感受。他将心脏支架手术比喻成一场静默的疏通,把冠状动脉比作生命之河,而支架则是那位精巧的“隧道工程师”。它顺着导丝,如一叶扁舟溯洄而上,在狭窄处轻轻撑开,像一朵金属睡莲粲然绽放,让梗阻的生命激流重新奔腾。
成先生在文中感慨,这枚支架虽为“后来者”“修复品”,却承载着维系未来光阴的重任,如同古人以金缮修补瓷器,宣告着此身的脆弱与有限,又以科技的力量为生命争得新的广度。他还深刻地意识到,最遥远、最需探索的远方恰恰在我们身体之内,那颗支撑我们远行的“泵”需要关怀与呵护。
手术之后,成先生感受到世界变得分外清晰,那枚与血肉融为一体的支架,如同一位挚友,在生命最危难时伸出坚定而无声的援手。从此,他的生命里多了一座桥,连通着“过去”与“未来”,“梗阻”与“通畅”,“绝望”与“希望”。
成先生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诠释了医患同心的美好画面。医疗技术并非冰冷的仪器与操作,而是医护人员用专业与担当搭建起的生命桥梁,是危难时刻重燃希望的温暖力量,更是医患之间彼此信任、共克病魔的坚实纽带。在此,成先生也深切感谢鹤壁市人民医院的领导和心内科一病区的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