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杜美丽
9月24日上午,记者在开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办的“开封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新闻发布会上会获悉:“27家医院推行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18家医院新建院内智能导航系统,34家医院开设集中预约一站式服务平台......”一系列惠民措施,更加便利了全市群众就医,从而让“微改革”撬动了“大民生”。
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对医疗服务的切身感受。优化服务流程是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封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医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截至2023年底,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7.1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8人。(目前,全市床位数达33474张、执业(助理)医师15442人、注册护士17819人。全市常住人口数469.4万元)全市三级医院总数达14家,其中三级综合医院8家、三级专科医院4家、三级中医院2家,比“十四五”开局之年2020年增加三级医院7家。持续推动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市中医院自贸区院区、市传染病医院等9个市直重大卫生健康项目建设,总投资52亿元,全部竣工后将新增床位5100张。届时,该市主城区床位将达到20360张,城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能够达到11.75张,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全市成功创建1个国家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呼吸、消化内科、老年病、神经疾病和儿童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糖尿病、肝胆脾胃科、骨伤科、老年病科4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加快建设10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布局4个县域医疗中心和6个县域医疗次中心。3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标准,所有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标准。获批4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3个国家“两专科一中心”建设项目、3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75个省级重点专科(学科),14个县级特色专科。5个城市医联体、9个县域医共体有序运行。全市所有10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建设要求,48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分级诊疗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群众在基层获得更多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兰考县抢抓医共体改革机遇,聚焦医疗质量提升。兰考县中心医院、兰考第一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兰考县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依托“百县工程”,兰考县中心医院加快推进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设,麻醉疼痛、静脉血栓栓塞症、微创介入3大中心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兰考县中心医院心内、普外、肾病已创建为省级重点专科。兰考县中医院脑病、骨伤、眼科已创建为省级重点专科。郑大一附院协作医院—兰考县中心医院新院区门诊楼正式开诊。
为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质量,近年来,开封市中心医院紧盯国际、国内顶级人才,先后柔性引进了肌肉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神经系统罕见病诊疗领域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袁云教授、张巍教授;心胸血管外科领域的北京安贞医院黄方炯教授;神经外科领域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伟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庆教授等等一系列高端人才。
急诊急救能力持续增强
全市共建成胸痛中心13个、卒中中心15个、急诊创伤中心11个,三大救治中心建设实现市县全覆盖,建成基层胸痛单元18个,卒中单元5个。急性脑卒中患者从到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中位数降至32分钟,优于60分钟的国家标准。主城区设立急救站30个,组建8支医学紧急救援队,800余名急救人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开通8个坐席,平均派车时长48秒,每年有效调度出车4万余次,救治急危重症患者3万余人次,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急救网络,初步建成主城区15分钟的急救圈。
便民就医服务全面优化
开封市紧紧扭住群众就医过程中的“关键小事”,以“微改革”撬动“大民生”。
27家医院推行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MDT),开展院内多学科会诊,依托远程医学会诊,开展远程影像、心电和医学会诊服务;18家医院新建院内智能导航系统,建立3D高清地图,提供院内智能导航服务,平均节约就诊时长30%以上;34家医院开设集中预约一站式服务平台,确保24小时内完成门诊患者医技检查,大幅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特别是核磁检查(MRI),由改革前的2-3天缩短到30-60分钟等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改革优化后,实现了门诊患者院内停留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支付时间缩短至2分钟以内,一站式、一体化服务节省时间达到80%以上,便民就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编辑:晏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