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商业航天领域融资不断 产业链企业陆续“崭露头角”
时间: 2024年07月24日09:04     新闻来源:经济参考报     

  商业航天领域迎来10亿元大手笔融资。日前,卫星制造企业微纳星空宣布完成10亿元C1轮融资。此前,已有多家包括火箭制造、卫星制造等细分领域的企业获得超亿元以上的单轮融资。近年来,商业航天领域支持政策频繁落地,市场规模也迎来较快增长。专家表示,我国航天产业正在迈入发展“快车道”,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注入新动能。

  再现10亿元“大手笔”融资

  据悉,微纳星空本轮融资由元禾重元-无锡经开尚贤产投基金领投,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博华资本管理)跟投,老股东青岛汇铸安芙兰继续加持。自成立以来,微纳星空截至目前已历经12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近2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微纳星空成立于2017年,是以卫星制造业务为核心的卫星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据了解,微纳星空已在国内建立“两中心、四基地、六测控站”,覆盖研发、设计、生产、测控、到交付服务的全流程。公司目前已成功发射24颗卫星,卫星平台涵盖了10KG至100KG级。

  作为一项“慢投资”,商业航天领域投入资金规模巨大、回报期较长,需要足够的包容性。从今年情况来看,商业航天领域融资依然较为热门,天兵科技、清航空天、航天驭星、深蓝航天等十余家企业单轮融资超过亿元。其中,垣信卫星、天兵科技、微纳星空分别以67亿元、15亿元、10亿元融资位居前三。

  今年初,上海垣信卫星宣布完成6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领投方为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继续战略加持。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卫星行业的最大单轮融资金额。公开资料显示,垣信卫星是一家以从事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为主的企业,致力于通过国际化、商业化模式部署与运营低轨卫星星座,为全球客户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高质量、高安全性、全球覆盖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

  今年6月,天兵科技宣布完成超15亿元C+轮新增融资,该笔融资由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无锡产发、央视基金、中信建投投资、苏州资管、首发展创投、国投泰康、中财腾华等多家知名机构共同完成。据悉,天兵科技主要致力于研发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及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

  央地政策持续落地

  从2014年国务院首次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的指导意见,到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从部委到各地政府相继发布政策文件,鼓励商业航天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商业航天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政策推动下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地方层面,目前北京、上海、海南、安徽、重庆等地区已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例如,今年1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商业航天发展目标。此前,上海市也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目标包括发展新一代中大型运载火箭、低成本高集成卫星、智能应用终端三大拳头产品。

  此外,还有多地在2024年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予以规划。海南省在2024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常态化发射,落地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项目5-6个。安徽省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支持北斗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卫星研发制造,加强深空互联网、深空遥感等技术研发,吸引更多商业航天公司落户。湖北省则提出要加快商业航天等领域全链条突围,等等。

  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技术的突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充,未来前景广阔。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由0.8万亿元增长至1.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3%;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将达2.3万亿元。

  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火箭总指挥戴政此前表示,预计未来两到三年,我国商业航天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上半年开始,卫星互联网星座将迎来高密度组网,与此同时,我国的可复用火箭技术也将迎来突破。

  东吴证券也认为,我国航天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卫星互联网等新兴星座的建设、大运力低成本趋势正引领商业航天开启新时代。我国航天产业快速发展也对我国火箭发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低成本、大运力已成为运载火箭的发展趋势。

  对于商业航天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唐世浩提出了三个关键字——“效”“稳”“合”。唐世浩表示,“效”指的是,商业卫星发展要紧密结合应用需求,在补盲区、创新区、提精度、强能力等方面下功夫;“稳”指的是,商业航天公司要具备连续、稳定的业务运行能力、数据生产和服务能力;“合”指的是,部门间、行业间、政企间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大做强市场。“商业航天市场前景广阔,且涉及领域广,要加强合作,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共同推动商业航天发展。”唐世浩表示。(记者 罗逸姝)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