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近年来,肠癌(主要指结直肠癌)不再是“老年病”的专利:全球多地报告,40岁出头、30多岁的患者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被晚期发现,这提醒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风险、警惕症状并提早采取防护与筛查措施。
一、为什么说“年轻化”?数据敲警钟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过去二三十年里,50岁以下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直肠癌增长更为明显;同时,年轻患者更倾向于在晚期被确诊,这影响了治疗选择与预后。美国与多个高收入国家的研究都确认了这一趋势,并促成了筛查年龄的下调讨论与政策调整。
二、年轻人为何“中招”?多因素叠加的现实
科学家尚未找到单一元凶,认为是多重环境、生活方式与生物学因素叠加导致:
肥胖、久坐与代谢异常: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与早发肠癌关联明显,现代生活方式使年轻人肥胖率上升,这是一大可防因素。
饮食结构改变:高热量、低纤维、加工肉类和超加工食品消费的增加,可能改变肠道环境,增加肠癌风险。
肠道微生物群(microbiome)失衡:研究提示,长期抗生素使用、不良饮食和炎症状态会改变肠道菌群构成,部分菌群改变与肠癌发生有关,成为被热议的新机制。
炎症性肠病(IBD)与家族遗传:长期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携带Lynch综合征等基因突变者,发病风险显著更高,应提前并更频繁接受筛查或监测。
三、症状往往“假装”不是癌——别等到严重再后悔
年轻患者常把早期症状当作肠胃炎、痔疮或劳累: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持续数周);
大便带血或鲜红/暗红色便;
不明原因的贫血(乏力、面色苍白);
腹部持续不适、腹胀或局限性疼痛;
非计划性体重下降或持续疲惫。
任何持续超过两周且无明显原因的上述变化,都不应被忽视,尤其是有家族史或炎症性肠病病史者要更警觉。
四、筛查,别把“年龄”当借口——45岁开始,或更早
近年来,针对“年轻化”趋势,权威指南已调整:例如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将一般人群筛查起始年龄从50岁下调到45岁;但对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应更早开始筛查并个体化安排。常用筛查手段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粪便DNA检测、结肠镜直视下检查与影像学检查(CT结肠造影)等。结肠镜既能“查病变”又可“切除息肉”(预防意义),仍是金标准。
年轻人筛查率仍偏低——行动要靠自觉与系统支持
虽然指南在变,但现实是45–49岁人群以及更年轻的高危人群筛查覆盖率远未达到理想,部分原因是对风险认识不足、医疗可及性问题以及“我还年轻”的心态。提高筛查率需要公共卫生宣传、基层医疗主动提醒与个人健康意识三方面共同推动。
五、如何做预防?比你想的更“可控”
饮食:多吃全谷和蔬果(增加膳食纤维),少吃加工肉和超加工食品;适量摄入优质蛋白与健康脂肪。
体重与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规律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运动能降低炎症并改善代谢。
谨慎使用抗生素:非必要滥用抗生素会扰乱肠道菌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控酒戒烟:长期大量饮酒与吸烟都与肠癌风险相关,应尽早戒除不良嗜好。
处理慢性肠道炎症:IBD患者需与消化科密切随访,按规范接受内镜复查。
六、如果被诊断该怎么办?现代治疗比以往更精准
肠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及靶向/免疫治疗等。年轻患者总体上耐受性较好,但早期发现仍是提高治愈率与保留肠功能的关键。携带遗传突变(如Lynch)者,家族成员也应接受遗传咨询与筛查。近年研究对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推进,使部分晚期患者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更好的生活质量。
七、给你和家人的简单行动清单
若你≥45岁且未做过筛查,预约一次结肠癌筛查咨询或做FIT检测;若有家族史或IBD史,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更早开始。
记录任何持续性排便改变或大便带血的情况,带着记录去看医生;别轻信“可能只是痔疮”。
评估并改善生活方式:每周运动、控制体重、增加膳食纤维、减少加工食品与酒精。
若家庭中有人被诊断出Lynch或其他遗传性肠癌综合征,安排家族成员进行遗传咨询与检测。
结语
肠癌年轻化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流行病学与临床现实的双重信号。好消息是——许多危险因素是可干预的,早期筛查与生活方式改变能大幅降低风险。把“体检+筛查+健康生活”当作长期投资,你为自己和家人争取的是更大的健康自由。若你有疑虑,向消化科或肿瘤科咨询,别等到“痛不起”才行动。
(姓名:刘伟;医院: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科室:胃肠外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