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一听说家族中有人患过癌症,不少人就会心头一紧:“我是不是也会得癌症?”“癌症会遗传吗?”这些疑问困扰着很多人,特别是在癌症高发的当下,大家对“癌症家族史”这五个字充满了担忧。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聊一聊:癌症到底会不会遗传?家族史意味着什么?普通人应该如何科学应对?
一、癌症家族史≠一定患癌,但风险确实升高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家族史”并不等于“命运”。
所谓“癌症家族史”,通常是指一个家庭中有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中患有某种类型的癌症。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多个亲属患上相同或相关类型的肿瘤,特别是发病年龄较早,就需要警惕是否存在遗传因素。
不过,并非所有癌症都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研究显示,只有5%~10%的癌症是由明确的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癌症仍与生活方式、环境暴露、慢性炎症、感染等非遗传因素有关。
二、这些癌症更容易“遗传”
部分癌症与家族遗传关系较为密切,以下是较常见的几种:
癌症类型 | 可能涉及的遗传基因 | 特点 |
乳腺癌 | BRCA1、BRCA2 | 家族中多名女性、年轻发病需高度警惕 |
卵巢癌 | BRCA1、BRCA2 | 与乳腺癌常共同出现 |
结直肠癌 | APC、MLH1、MSH2等 | 可能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林奇综合征 |
胃癌 | CDH1 | 家族性弥漫型胃癌与该基因突变相关 |
肝癌 | 主要与乙肝、丙肝感染相关 | 遗传影响相对较小,但若家族携带病毒需警惕 |
肾癌、胰腺癌 | VHL、CDKN2A等 | 少数病例有家族聚集现象 |
如果家族中有多个一级亲属患癌,尤其是同一种癌、发病年龄<50岁的情况,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家族遗传如何“传”?基因变异是关键
癌症的遗传风险来源于基因突变。
每个人出生时都从父母各获得一套基因,有些基因如果发生突变,会影响细胞的生长与修复功能。例如,BRCA1/2基因突变会削弱DNA修复能力,使细胞更容易积累致癌突变。
这些突变一旦“遗传”下来,就可能增加后代患癌的风险。但即使携带了致癌基因,也不代表一定会患癌,而是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
换句话说,基因是“土壤”,环境和生活方式是“种子和水分”,最终结果还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四、我有家族史,是否需要做基因检测?
如果你符合以下情况,可以考虑遗传咨询+基因检测:
家族中多位亲属患同一种或相关癌症
有亲属在年轻(如40岁前)确诊癌症
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或罕见肿瘤病例
有已知家族成员携带致癌基因突变
基因检测的意义在于评估风险,不是诊断疾病。通过检测可以帮助个体做出早筛、干预、治疗方面的科学决策。
例如,如果检测到BRCA突变,医生可能建议定期乳腺MRI、甚至考虑预防性手术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可以提前进行肠镜筛查。
五、做好这几点,有家族史也能防患于未然
即使有家族史,癌症也不是注定的结局。以下是几项科学防癌的建议,适用于大多数高危人群:
1. 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乳腺癌:高危人群可提前在40岁前开始乳腺影像学检查
结直肠癌:有家族史建议40岁或发病年龄提前10年开始肠镜检查
肝癌:乙肝携带者或肝硬化患者建议每6个月做B超+AFP
2.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不吸烟、不酗酒、少吃腌制油炸食品
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多运动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
3. 远离致癌病毒
接种乙肝疫苗、HPV疫苗,防控病毒相关肿瘤
4. 了解家族健康史
主动记录和了解家族中亲属的疾病情况
就医时如实告知医生,有助于做出正确判断
结语
癌症家族史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它、监测它、管理它。在精准医学和肿瘤早筛快速发展的今天,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手段不断进步,只要科学对待、合理应对,完全可以将癌症风险降到最低。与其担心,不如行动。关注家族史,是我们对健康负责的开始。
(作者:张剑;单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科室: 肿瘤内科;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