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医生,我心脏支架放完了,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
这是不少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俗称“心脏支架”)后的普遍误解。的确,这项介入手术可以迅速打通堵塞的血管,缓解心绞痛甚至挽救生命,但它绝不是终点,而是康复的新起点。
想要“支架保平安”,术后管理必须到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心脏支架术后,如何通过饮食、运动、药物三管齐下,实现科学康复,真正“安心”生活。
一、支架只是“疏通工具”,后续管理更关键
冠心病的本质是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或堵塞,而支架只是“机械性”打开狭窄的通道。放了支架并不等于动脉硬化被“治好”了。倘若不重视术后管理,原有病灶可能继续发展,甚至新血管出现堵塞,导致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所以,术后管理的目标是:
预防支架内再狭窄
保护其他血管不再出问题
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二、饮食调控:心血管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术后最容易被忽视、但又最基础的就是饮食。别让“嘴”再次伤害你的“心”!
1. 控脂:远离高脂饮食
限制动物脂肪摄入(如肥肉、奶油、油炸食品)
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
多选植物油(如橄榄油、菜籽油),适量用油不超过每天25克
2. 控盐:每口都是负担
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约1啤酒瓶盖)
避免加工食品、酱油、咸菜、泡面等高钠食品
可用柠檬汁、香草等代替部分盐调味
3. 多吃“护心食物”
高纤维:燕麦、糙米、豆类能降低胆固醇
富含ω-3脂肪酸:如深海鱼(三文鱼、鲭鱼)每周吃2次
抗氧化食物:蓝莓、西红柿、绿茶有助清除血管内自由基
新鲜蔬果每天不少于500克
4. 控糖、控体重
少吃精制糖和甜饮料
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BMI<24kg/m²
牢记:管住嘴,是通往健康心血管的第一步!
三、运动康复:适度动一动,心脏更有劲
术后很多患者担心“运动会不会出事”,于是久坐、卧床、不敢出门。其实科学运动不但安全,还是恢复心脏功能的“良药”。
1. 术后多久可以开始运动?
一般术后3-5天,如无并发症,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低强度活动
术后1个月内以慢走、简单伸展为主,避免剧烈运动
术后6-12周可逐步增加运动量,进入康复训练阶段
2. 适合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
每次20-40分钟,每周3-5次
避免憋气、屏气的运动(如举重、俯卧撑)
3. 运动要遵循“四不要”
不要剧烈运动
不要饭后立即运动
不要在极端天气下锻炼(如酷热、严寒)
不要自行“加量”,应逐步增加强度
运动的关键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别拿“强度”当健康的标准!
四、药物管理:定时吃药才是“保命钥匙”
支架术后,医生通常会开具一系列药物用于防止血栓和稳定病情。坚持服药,比支架本身更重要!
1. 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如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服用时间:药物种类和支架类型不同而不同,一般需至少12个月
切忌自行停药,否则可能引起支架内血栓,严重可致猝死!
2. 他汀类药物(调脂护心)
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可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有时即使血脂不高,也要继续服用
3. 控压控糖药物(针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是预防新发心梗的关键
血压目标值:<130/80mmHg
血糖目标值:空腹 <7.0 mmol/L,餐后 <10.0 mmol/L
4. 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心脏保护药物
改善心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需长期服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
温馨提示:药物不仅要吃,更要定期监测副作用,遵医嘱调整剂量!
五、术后生活管理,还有这些小细节
除了饮食、运动、药物三大核心,术后还有一些日常事项要特别注意:
定期复查: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超声心动图等,至少每3-6个月一次
心理调节:术后常伴焦虑、恐惧感,可通过心理疏导、家人陪伴缓解
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烟草是血管硬化“元凶”,必须戒掉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障睡眠质量
总结
做完支架手术,就像打通了一条被堵的生命高速公路。但这条路想要走得更稳、更久,必须靠自己每天认真“维护”。管住嘴(饮食)、迈开腿(运动)、按时吃药(用药),三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到支架术后无后患,心脏更安心。支架不等于无忧,但科学管理后,它会成为你新生活的“保护伞”。记住:你不是与疾病对抗,而是和健康并肩前行。
(姓名:夏雪;医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科室:心血管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