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日常体检中,不少人发现血常规报告上“血小板”一项偏低,但并未重视。其实,血小板的变化有时不是小事,它可能意味着身体出现了隐匿的“血液危机”。尤其当血小板明显减少,若伴随不明原因的皮肤淤青、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甚至内出血,就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默默无闻”的小细胞——血小板(Platelet),了解血小板减少背后的健康风险,以及如何科学识别、正确应对。
一、什么是血小板?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裂产生,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约含有150,000~400,000个血小板。
它们虽然体积小,却承担着止血和凝血的重要职责。一旦血管受损,血小板就会迅速聚集、黏附在损伤部位,并释放凝血因子,启动止血反应,防止出血失控。
二、什么是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低于100,000/μL即为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轻度减少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若进一步降低,尤其低于50,000/μL,就可能出现出血症状;若低于20,000/μL,则容易发生自发性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
三、血小板减少的“警报信号”有哪些?
血小板减少常以出血为主要表现,但症状隐蔽易忽视,尤其是以下这些“异常”一定要当心:
1. 皮肤“莫名淤青”
轻轻一碰就出现紫斑或瘀血;
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小红点,指压不褪色,分布于四肢或胸背部。
2. 牙龈出血、鼻出血
刷牙或吃饭时频繁牙龈出血;
无外伤却反复流鼻血,难以止住。
3. 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
经量大到需要频繁更换卫生巾;
经期超过7天或伴血块。
4. 消化道出血
呕血、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
常见于严重血小板减少时。
5. 血尿或尿液发红
尿中带血,排尿无痛感,但持续性发红需警惕。
6. 颅内出血(极危重)
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多见于血小板极低(<10,000/μL)时,是最致命的并发症。
四、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
血小板减少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临床表现,其背后可能由多种疾病或因素引起:
1. 免疫性疾病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最常见类型,免疫系统误把血小板当“敌人”,将其破坏;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
2.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登革热、乙肝、丙肝、艾滋病、EB病毒等;
细菌感染或败血症: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
3. 药物因素
如抗生素(青霉素类)、化疗药物、肝素、抗癫痫药、某些草药等,可抑制骨髓或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4. 造血功能异常
骨髓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
5. 脾功能亢进
脾脏过度“清除”血小板,常见于肝硬化或其他慢性肝病患者。
五、如何确诊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如果体检发现血小板偏低,不能掉以轻心,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包括:
血常规复查:确认是否持续偏低;
血涂片检查:观察血小板大小、形态;
骨髓穿刺:评估造血功能及是否有异常细胞;
免疫指标:检查抗体、抗核因子、风湿因子等;
感染筛查:排除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
肝功能、脾脏B超:评估肝脏健康和脾脏大小。
六、血小板减少怎么治疗?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关键在于明确病因并对症处理。常见治疗措施包括:
1. 免疫治疗
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激素无效者可考虑丙种球蛋白(IVIG)、抗D免疫球蛋白;
部分患者需行脾切除术或使用TPO受体激动剂促进血小板生成。
2. 抗感染治疗
针对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积极控制感染后,血小板常可自然回升。
3. 停止可疑药物
一旦怀疑与药物相关,应及时停药,并观察血小板恢复情况。
4. 造血支持
对于骨髓抑制型,如化疗后,可使用造血生长因子刺激血小板生成;
极重者需输注血小板以预防致命性出血。
七、血小板减少患者日常护理建议
除了医疗干预,日常生活中也需格外注意,减少出血风险:
饮食建议
增加富含维生素C、叶酸、铁的食物,有助于造血;
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豆制品、瘦肉、鸡蛋);
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减少消化道刺激。
2.生活习惯
避免磕碰和跌倒,防止皮下或内脏出血;
不用硬毛牙刷,刷牙轻柔;
不自行服用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抗炎止痛药等可能影响凝血的药物;
女性注意观察月经情况,如量多及时就医。
总结
血小板虽然不起眼,却是我们身体“止血战线”的守护者。一旦减少,尤其出现出血倾向,必须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日常生活中,定期体检,关注血常规报告中的“血小板”一项;当身体出现不明瘀斑、出血、月经异常等情况时,切忌掉以轻心。正确识别、科学治疗,才能远离“沉默杀手”的威胁。
(姓名:丁阳琛 ;医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科室:消化血液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