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如果你经常感到疲劳、气短,甚至稍微活动一下就心跳加速,可能会以为这只是"体质差"或"缺乏锻炼"。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严重却极易被忽视的疾病——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被称为"心血管系统中的癌症",因为它进展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更令人担忧的是,它的5年生存率甚至低于某些癌症。那么,为什么这种疾病如此难发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肺动脉高压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肺动脉的压力应低于25 mmHg(静息状态),但如果长期超过这个数值,就会导致右心负荷加重,最终引发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
根据病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肺动脉高压分为5大类: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原因包括特发性(不明原因)、遗传性、药物或毒素诱发等。
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如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等。
肺部疾病或低氧相关肺动脉高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间质性肺病等。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由肺动脉血栓长期未溶解导致。
其他罕见原因:如血液病、代谢性疾病等。
其中,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最为凶险,患者往往没有明确病因,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
二、为什么肺动脉高压难以早期发现?
1. 早期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肺动脉高压的初期症状非常隐匿,常见表现包括:
活动后气短(容易被误认为"缺乏锻炼"或"体质差")
疲劳、乏力(常被归因于"工作太累"或"亚健康")
轻微胸痛或心悸(可能被误诊为"焦虑"或"心肌缺血")
头晕或晕厥(尤其在活动时,易被当作"低血糖"或"贫血")
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患者往往不会第一时间联想到肺动脉高压,甚至很多医生在初期也会误诊为哮喘、冠心病或心理问题。
2. 常规检查难以发现
听诊:早期可能仅发现轻微的心脏杂音,容易被忽略。
胸片:早期可能正常,只有当肺动脉明显扩张时才能发现。
普通心电图:可能仅显示右心室肥厚,但并非特异性表现。
血氧检测:早期可能正常,直到疾病进展才会出现低氧。
确诊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是右心导管检查,但这项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通常不会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3. 疾病进展缓慢,患者适应症状
由于肺动脉高压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可能会逐渐适应轻微的不适,直到出现严重症状(如明显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咯血等)才就医,而此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
三、哪些人需要特别警惕?
1. 有家族史的人群
约10%的肺动脉高压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此病,应提高警惕。
2.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如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并发肺动脉高压。
3. 慢性心肺疾病患者
如COPD、肺纤维化、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血栓栓塞等,可能继发肺动脉高压。
4.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毒素者
如减肥药(芬氟拉明)、毒品(如可卡因)、化疗药物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5. 长期高原居住者
高原缺氧环境可能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增加患病概率。
四、如何早期筛查和诊断?
1. 超声心动图(心脏彩超)
这是最常用的筛查手段,可以估测肺动脉压力,但并非100%准确,最终确诊仍需右心导管检查。
2. 右心导管检查
是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可直接测量肺动脉压力,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 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
用于排除慢性肺病导致的肺动脉高压。
4. 血液检查
如BNP(脑钠肽)可反映心脏负荷情况,自身抗体检测可排查结缔组织病。
5. 肺通气/灌注扫描或CT肺动脉造影(CTPA)
用于排查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
五、如何治疗?能否治愈?
目前,肺动脉高压尚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1. 靶向药物治疗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如波生坦、安立生坦)
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
前列环素类药物(如伊洛前列素)
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如利奥西呱)
2. 氧疗
适用于低氧血症患者,可减轻肺动脉收缩。
3. 抗凝治疗
部分患者需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预防血栓形成。
4. 手术治疗
房间隔造口术:适用于严重右心衰竭患者。
肺移植:终末期患者的最后选择。
六、如何预防?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减肥药和非法药物。
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COPD等。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高风险人群。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适度运动、避免久坐。
结语
肺动脉高压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控制。关键在于提高认知,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如果你或身边的人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气短、胸痛等症状,务必及时检查,避免延误治疗!记住:健康无小事,警惕隐匿的"沉默杀手"!
(姓名:赵君丽;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心血管内科;职称: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