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孩子总是莫名其妙地眨眼、耸肩、噘嘴巴,刚开始以为是坏习惯,后来才发现竟然是病!”——这是许多家长面对小儿抽动症时的真实写照。
小儿抽动障碍(又称“小儿抽动症”)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快速、刻板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西医治疗以药物为主,虽有一定效果,但常伴随副作用和复发风险。近年来,中医针刺作为一种安全、天然、温和的治疗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和接受。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小儿抽动症的表现与机制,中医如何理解这种疾病,以及针刺如何通过“调神开窍”帮助孩子缓解抽动,回归正常生活。
一、小儿抽动症:别再以为只是“坏毛病”
小儿抽动症多发于4~12岁之间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部分病例可持续至青春期,甚至成年。
典型表现包括:
运动性抽动:反复、快速、不自主的动作,如频繁眨眼、扭头、耸肩、嘴角抽动、四肢抖动等;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咳嗽声、吼叫声、重复单词或短语;
症状可短暂缓解,但在情绪激动、疲劳或压力下加重;
有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强迫行为等共病问题。
与坏习惯的区别:
抽动行为不是孩子能控制的,即使提醒、制止也难以根除;
常常“越提醒越严重”;
对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如社交退缩、自卑、成绩下滑。
发病机制(西医视角):
目前认为与大脑神经递质(尤其是多巴胺)功能失调有关,同时也受遗传、孕期因素、感染、应激环境等影响。
二、中医怎么看小儿抽动症?
在传统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有“抽动障碍”这一现代病名,但有类似描述,如“惊风”、“肝风内动”、“心神不安”等。
中医认为,本病的本质为“肝风内动,心神失养”,发病主要与肝、心、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儿童脏腑娇嫩,情志未调,容易受外邪或情绪刺激诱发病变。
常见的中医证型包括:
肝风内动型:多动、抽搐明显,伴烦躁易怒,面红目赤;
痰热扰神型:舌苔黄腻,脘腹胀满,情绪不稳;
心脾两虚型:抽动频发、神疲乏力、注意力差;
肝肾阴虚型:眨眼、发声抽动,伴有口干、夜间多动、入睡困难。
治疗核心为:息风止痉、安神定志、调和脏腑、开窍醒脑。
三、针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针刺,中医称“针灸”,通过刺激体表特定穴位,激发经络气血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内脏功能、平衡神经系统、改善大脑兴奋与抑制状态。
针对小儿抽动症,针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 调节脑神经递质,稳定大脑功能
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失衡,减少异常兴奋,从而降低抽动频率和强度。
2. 安神定志,缓解情绪紧张
小儿抽动症往往伴随焦虑、易怒、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针刺“神门”、“印堂”、“百会”等安神穴位,有助于平复情绪、提高自控力、改善睡眠质量。
3. 疏通经络,调和脏腑
通过刺激“太冲”、“足三里”、“风池”等穴位,可以调和肝脾、化痰息风、扶正祛邪,从整体上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4. 个体化调理,配合儿童心理行为引导
针刺疗法强调“辨证施治”,可以根据孩子体质、病程长短、症状表现,灵活选穴,科学组合,效果更稳定持久。
四、常用穴位及作用解析(需要由专业中医针灸医师辩证选穴及针刺操作)
穴位名称 | 所属经络 | 主要作用 |
百会 | 督脉 | 镇静安神,调和脑神 |
印堂 | 经外奇穴 | 醒脑开窍,缓解焦虑 |
神门 | 心经 | 安神定志,改善睡眠 |
太冲 | 肝经 | 疏肝理气,息风止痉 |
足三里 | 胃经 | 健脾补气,调和中焦 |
风池 | 胆经 | 清脑明目,祛风镇痉 |
中医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组合取穴,也可配合耳穴压豆、推拿、中药贴敷等方式增强疗效。
五、临床研究支持针刺疗效吗?
是的!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针刺在小儿抽动症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可持续,且不依赖药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联合行为干预治疗抽动障碍,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且复发率低。
《中国针灸》期刊发表的研究指出,针刺治疗6~12岁抽动症患儿后,症状改善率超过85%,行为障碍评分明显下降。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提示,针刺可增强大脑前额叶及纹状体区域调控能力,对症状改善起到神经生物学支持。
结语
小儿抽动症不只是身体的“怪动作”,更是一场隐藏在孩子内心的“焦虑风暴”。相比简单地打骂纠正或依赖药物,中医针刺从身心整体出发,调神开窍,助力孩子平稳成长。不再频繁眨眼,不再莫名叫喊,不再总被老师点名批评——这是很多孩子和家庭通过中医治疗后,最简单却最宝贵的改变。抽动不是命运,管理与调理才是关键。相信科学、坚持干预、配合家庭教育,每个“跳动的孩子”都能找到平静的节奏,拥有更加健康快乐的童年。
(作者:郭鑫;单位: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室:儿童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