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科普 > 正文
中医针刺调神开窍,助力小儿抽动症缓解
时间:2025-06-21 15:32:25    来源:河南经济网    访问量:0

查看证书

  “孩子总是莫名其妙地眨眼、耸肩、噘嘴巴,刚开始以为是坏习惯,后来才发现竟然是病!”——这是许多家长面对小儿抽动症时的真实写照。

  小儿抽动障碍(又称“小儿抽动症”)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快速、刻板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西医治疗以药物为主,虽有一定效果,但常伴随副作用和复发风险。近年来,中医针刺作为一种安全、天然、温和的治疗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和接受。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小儿抽动症的表现与机制,中医如何理解这种疾病,以及针刺如何通过“调神开窍”帮助孩子缓解抽动,回归正常生活。

一、小儿抽动症:别再以为只是“坏毛病”

  小儿抽动症多发于4~12岁之间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部分病例可持续至青春期,甚至成年。

  典型表现包括:

  运动性抽动:反复、快速、不自主的动作,如频繁眨眼、扭头、耸肩、嘴角抽动、四肢抖动等;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咳嗽声、吼叫声、重复单词或短语;

  症状可短暂缓解,但在情绪激动、疲劳或压力下加重;

  有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强迫行为等共病问题。

  与坏习惯的区别:

  抽动行为不是孩子能控制的,即使提醒、制止也难以根除;

  常常“越提醒越严重”;

  对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如社交退缩、自卑、成绩下滑。

  发病机制(西医视角):

  目前认为与大脑神经递质(尤其是多巴胺)功能失调有关,同时也受遗传、孕期因素、感染、应激环境等影响。

二、中医怎么看小儿抽动症?

  在传统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有“抽动障碍”这一现代病名,但有类似描述,如“惊风”、“肝风内动”、“心神不安”等。

  中医认为,本病的本质为“肝风内动,心神失养”,发病主要与肝、心、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儿童脏腑娇嫩,情志未调,容易受外邪或情绪刺激诱发病变。

  常见的中医证型包括:

  肝风内动型:多动、抽搐明显,伴烦躁易怒,面红目赤;

  痰热扰神型:舌苔黄腻,脘腹胀满,情绪不稳;

  心脾两虚型:抽动频发、神疲乏力、注意力差;

  肝肾阴虚型:眨眼、发声抽动,伴有口干、夜间多动、入睡困难。

  治疗核心为:息风止痉、安神定志、调和脏腑、开窍醒脑。

三、针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针刺,中医称“针灸”,通过刺激体表特定穴位,激发经络气血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内脏功能、平衡神经系统、改善大脑兴奋与抑制状态。

  针对小儿抽动症,针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 调节脑神经递质,稳定大脑功能

  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失衡,减少异常兴奋,从而降低抽动频率和强度。

  2. 安神定志,缓解情绪紧张

  小儿抽动症往往伴随焦虑、易怒、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针刺“神门”、“印堂”、“百会”等安神穴位,有助于平复情绪、提高自控力、改善睡眠质量。

  3. 疏通经络,调和脏腑

  通过刺激“太冲”、“足三里”、“风池”等穴位,可以调和肝脾、化痰息风、扶正祛邪,从整体上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4. 个体化调理,配合儿童心理行为引导

  针刺疗法强调“辨证施治”,可以根据孩子体质、病程长短、症状表现,灵活选穴,科学组合,效果更稳定持久。

四、常用穴位及作用解析(需要由专业中医针灸医师辩证选穴及针刺操作)

穴位名称 所属经络 主要作用
百会 督脉 镇静安神,调和脑神
印堂 经外奇穴 醒脑开窍,缓解焦虑
神门 心经 安神定志,改善睡眠
太冲 肝经 疏肝理气,息风止痉
足三里 胃经 健脾补气,调和中焦
风池 胆经 清脑明目,祛风镇痉

  中医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组合取穴,也可配合耳穴压豆、推拿、中药贴敷等方式增强疗效。

五、临床研究支持针刺疗效吗?

  是的!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针刺在小儿抽动症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可持续,且不依赖药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联合行为干预治疗抽动障碍,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且复发率低。

  《中国针灸》期刊发表的研究指出,针刺治疗6~12岁抽动症患儿后,症状改善率超过85%,行为障碍评分明显下降。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提示,针刺可增强大脑前额叶及纹状体区域调控能力,对症状改善起到神经生物学支持。

结语

  小儿抽动症不只是身体的“怪动作”,更是一场隐藏在孩子内心的“焦虑风暴”。相比简单地打骂纠正或依赖药物,中医针刺从身心整体出发,调神开窍,助力孩子平稳成长。不再频繁眨眼,不再莫名叫喊,不再总被老师点名批评——这是很多孩子和家庭通过中医治疗后,最简单却最宝贵的改变。抽动不是命运,管理与调理才是关键。相信科学、坚持干预、配合家庭教育,每个“跳动的孩子”都能找到平静的节奏,拥有更加健康快乐的童年。

  (作者:郭鑫;单位: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室:儿童康复科)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