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运动损伤增多,膝关节置换术、关节镜手术、半月板修复等膝部手术越来越常见。许多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常会问:“我该怎么锻炼?能不能下地?什么时候能走路?是不是越不动越好?”
其实,膝关节术后恢复的关键在于——科学康复训练。
不动不行,乱动更不行。本文将为你详细讲解膝关节术后训练的科学步骤,帮助你走好康复的每一步!
一、为什么膝关节术后必须训练?
膝关节手术虽然解决了结构性问题,但术后如不及时训练,可能会出现:
关节僵硬、活动受限
肌肉萎缩,尤其是股四头肌力量下降
行走不稳,易跌倒
长期跛行,甚至影响其他关节(如髋关节、腰椎)
科学训练能带来的好处包括:
恢复膝关节屈伸功能
增强周围肌肉力量
预防血栓、粘连等术后并发症
早日回归日常生活与工作
专家提醒:训练不等于剧烈运动,更不是硬扛疼痛。要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控制节奏和强度。
二、术后康复训练总原则
在正式开始训练前,先牢记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循序渐进:训练由轻到重,由静态到动态,避免超负荷。
功能优先:重点恢复关节活动度、肌力和平衡能力。
对称训练:术侧为主,健侧配合,防止代偿性用力。
疼痛控制:训练过程中应有“拉伸感”但不可剧痛。
三、术后康复训练分阶段进行
1. 急性期(术后1~7天):激活肌肉,防止血栓
目标: 减轻肿胀、保持肌肉活性、预防并发症
主要训练项目:
踝泵运动:踝关节上下活动,每小时进行10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平躺时收紧大腿肌肉,保持5秒,放松5秒,重复10次。
抬高患肢:抬高术腿,促进消肿(注意下方用枕头托起小腿,避免压膝窝)。
冰敷:每次15分钟,每日3-4次,有助缓解术后肿痛。
小贴士:此阶段可在床上完成训练,有助于减少疼痛、增强患者信心。
2. 功能期(术后1~4周):恢复活动度和初步负重
目标: 提高膝关节屈伸范围,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建立步行模式
主要训练项目:
被动屈伸练习:在他人或器械帮助下缓慢屈膝,目标1周内屈膝至90度,4周达120度。
直腿抬高:平躺伸直腿缓慢抬起30cm,坚持5秒,重复10次,增强大腿前侧肌肉。
站立位下蹲训练(限度范围内):从站姿缓慢下蹲10-15度,锻炼髋膝肌肉协调。
助行器/拐杖辅助行走:在医生允许下逐渐开始负重练习。
注意:每次锻炼后如出现明显肿胀或疼痛,应适当减少训练强度,并及时冰敷处理。
3. 提升期(术后1~3个月):增强肌力,恢复步态
目标: 增强肌力、提高关节稳定性和协调性
主要训练项目:
半蹲训练:背靠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缓慢下蹲至膝关节弯曲约30~45度,保持5~10秒后起身。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重复次数。
弹力带抗阻训练:用弹力带训练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力量。
上台阶练习:缓慢踏步上1~2阶,重点控制下台阶动作。
平衡板训练:增强术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
目标:术后8~12周,步态恢复自然,可独立上下楼梯。
4. 强化期(术后3个月后):全面功能恢复
目标: 实现生活和工作自理,部分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可选训练项目:
骑动感单车:负荷低、节奏可控,有助于恢复关节灵活性。
游泳或水中训练:水中浮力减少关节负荷,适合长时间锻炼。
慢走、快走练习:从缓慢行走逐渐过渡到正常速度甚至轻跑。
特别提醒:如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请避免剧烈运动,如跳跃、打球、深蹲负重等!
四、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1. 听从专业指导,避免盲目模仿
康复训练必须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评估与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模仿网络上的康复动作,这些动作可能不适合个体情况,反而引发新的损伤或延误恢复。
2.控制训练时长“少量多次”更有效
,一次性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身体过度疲劳。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训练方式,每次训练后给予适当休息,有利于身体逐步适应与恢复。
3.训练过程中如出现明显疼痛应立即停止
康复训练过程中不应出现剧烈或持续性的疼痛。若在训练中出现明显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停止训练。疼痛可能是训练方式不当或训练强度过大造成的,需及时调整计划。如在减量或调整动作后疼痛仍持续存在,应尽快就医排查是否有潜在问题。
4.警惕术后异常反应,及时就诊处理
如训练期间或术后出现关节肿胀、红热、明显疼痛或发热等反常情况,务必及时向康复团队或医生报告,排除感染、炎症或其他并发症的可能。
5.家属配合与心理支持同样重要
康复是一个长期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家属的陪伴、监督和鼓励尤为重要。给予患者积极情绪和心理支持,有助于提升训练配合度和康复信心,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结语
膝关节术后康复是一个需要科学规划+长期坚持的过程。不是手术做完就“万事大吉”,而是从术后的第一天开始,你是否能积极参与训练、合理分配运动强度,才真正决定了康复质量。只要方法对了,时间给足了,膝盖就能带你重新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刘笑宇;单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科室: 肌肉骨骼疼痛康复科;职称: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