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很多人把糖尿病的注意力都放在“控糖”上,却忽略了沉默进展的“躲猫猫杀手”——糖尿病肾病(DKD)。它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一旦出现乏力、浮肿、尿少,往往已进入中晚期。好消息是:早筛早管,进展可显著放缓。下面这三类人尤其要把“查肾”列入日程表。
一、这三类糖友更要“定期查肾”
(1)病程较长或合并高血压者
2型糖尿病病程≥5年,或1型糖尿病≥5年;
合并高血压、持续性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的人群。
这类人肾小球压力长期升高,肾单位更易受损,进展速度也更快。
(2)代谢负担重或家族高风险者
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痛风/高尿酸,代谢综合征会让肾脏长期处在“高工作量+低收益”的状态。
既往有心脑血管事件;
家族有肾病史(如父母/兄弟姐妹肾功能不全)。
(3)出现早期“肾损伤信号”的人
早起眼睑/踝部轻度水肿、夜尿增多、尿泡沫长期不散;
血肌酐轻度升高、eGFR下降,或体检提示尿白蛋白异常;
糖化血红蛋白长期>8%,血压波动大。
这些“弱信号”常被忽略,却是逆转窗口期的关键线索。
二、该查什么?——一张“肾脏体检清单”
基础必查(至少每年一次,高危人群每3–6个月一次):
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
<30 mg/g:正常
30–300 mg/g:微量白蛋白尿(可逆的关键期)
>300 mg/g:显性蛋白尿(风险显著增加)
血肌酐+eGFR:评估肾滤过功能(eGFR下降不等于“进展不可控”,但需要干预)
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血压监测:家庭自测+门诊记录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综合控糖水平
血脂谱、血钾、尿酸:判断代谢与用药安全
医生可能会追加:肾脏超声(排除结构性问题)、24小时尿蛋白、胱抑素C、肾损伤新指标等。
三、怎么管?——“三把钥匙”减缓进展
(1)把控“压力阀”:血糖、血压、血脂“三稳”
血糖目标:多数人HbA1c 7%左右;老年或合并多病者个体化放宽。
血压目标:多数建议<130/80 mmHg;夜间血压同样重要。
血脂管理:他汀类常作为基础治疗,ASCVD高危者更要严格。
(2)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该上就上”
RAS抑制剂(ACEI/ARB):降压同时降蛋白尿,是基石药物;
SGLT2抑制剂:在合适人群中能保护肾脏、心血管;
GLP-1 受体激动剂:兼顾降糖、减重、心肾获益;
选择性非甾体MR拮抗剂(如非奈利酮等)在特定人群可进一步降蛋白尿;
利尿剂:用于水肿或难控血压。
重要提示:任何药物启停、剂量调整都需医生评估肾功能、电解质与相互作用,切勿自行停药或“叠加保肾偏方”。
(3)生活方式:不给肾脏“添堵”
限盐:每天<5 g;外卖、腌制品、咸味零食要少。
蛋白质:多数早中期DKD推荐约0.8 g/kg·d的总蛋白;优选优质蛋白(鱼、蛋、奶、瘦肉、豆制品),避免高蛋白盲目补。
控体重与腰围:每减重1–2 kg,血压、血糖、蛋白尿都有机会改善。
多动少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骑行等),低风险起步、循序渐进。
戒烟限酒:烟草对肾小管有直接毒性,酒精会扰乱代谢与血压。
谨慎用药:少用或避免NSAIDs止痛药、不明成分“补肾”草药;影像学造影前要评估肾功能。
四、读懂报告单:不被数字“吓跑”也别“装瞎”
UACR轻度升高不等于“晚期”:恰恰是最值得努力的“可逆窗口”。连续两到三次异常更有意义。
血肌酐正常≠肾功能完全正常:肌酐受肌肉量影响,eGFR更敏感。
泡沫尿≠一定蛋白尿:也可能与尿液冲击力、表面活性剂有关;持续存在应就医化验。
“感觉还行就不查了”不可靠:DKD常常无痛、无感地进展。
五、随访节奏怎么安排?
低风险糖友(病程短、无白蛋白尿、eGFR正常):每年系统查一次。
中高风险人群(三类人群中的任意一条):每3–6个月查一次UACR+eGFR,血压、血糖按医嘱更频密监测。
出现蛋白尿或eGFR下降:遵医嘱缩短到每1–3个月;必要时肾内科与内分泌科联合管理。
六、在家可做的三件小事
记录本:把血压、空腹/餐后血糖、体重、浮肿、运动时长按周汇总,门诊随访一目了然。
盐勺与食物秤:感性估计常低估摄盐与蛋白摄入,工具能帮你“看得见”。
药盒与闹钟:固定时间服药,避免漏服、重复服用。
七、给家人看的三句话
“他(她)看起来没事”不代表肾功能没问题;
家庭饮食一起低盐、少油、控糖是最稳的支持;
鼓励就医复查、陪同复诊,陪伴就是最好的干预。
结语
糖尿病肾病不是“一条道走到黑”。识别高风险、坚持筛查、综合干预,就能把“加速进展”拽回到可控轨道。若你或家人属于上述三类人,今天就给自己设一个提醒:预约一次肾脏评估,把肾脏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姓名:黄博;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肾脏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