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行走,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关节逐渐退化,特别是膝、髋、脊柱等负重关节,开始出现酸胀、僵硬、疼痛等问题。骨关节病不仅影响日常活动,更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面对骨关节病,很多人存在误区:认为“老了就这样”,忍一忍就过去了。其实,科学护理干预越早越好,能有效减缓病情进展、缓解不适症状、延缓关节功能退化,让行动重新轻盈起来。
一、什么是骨关节病?为何会“步步难行”?
骨关节病是一类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滑膜炎症等,导致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甚至畸形变形。
常见的骨关节病包括:
膝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类型,表现为膝关节活动时疼痛、上下楼梯困难、晨起僵硬等。
髋关节骨关节病:影响走路姿势,严重时甚至影响站立与翻身。
腰椎关节病变:腰痛、坐骨神经放射痛、久坐久站困难。
手指小关节炎:关节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影响精细操作。
早期干预和护理,对于延缓关节退变、减少疼痛发作频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动起来:适度运动是“润滑剂”
骨关节病患者常因疼痛而不敢活动,担心“越动越坏”。事实上,适度活动反而有助于关节“自我修复”。长期静止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血液循环变差,加重疼痛和功能退化。
护理中的核心策略之一,就是制定个体化的关节锻炼计划,做到“动而不伤”:
基础锻炼:如膝关节可以进行“靠墙半蹲”、腿伸展练习;髋关节可尝试直腿抬高、外展训练;
水中训练:温水环境下,浮力减少关节压力,适合进行步行或踏步运动;
晨间关节操:可缓解晨僵,提高关节灵活性;
避免剧烈运动与负重:跳跃、深蹲、爬山等动作需控制,防止二次损伤。
每次锻炼以微出汗、轻微疲劳为宜,不追求“越多越好”,而要“持之以恒”。
三、疼痛别硬扛,物理护理助缓解
关节疼痛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的物理护理手段,有助于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护理中常用的方式包括:
热敷:适用于慢性期,可使用热水袋、热毛巾、电热宝,温度控制在40℃左右,每次20分钟;
冷敷:适用于急性期肿胀明显的情况,冷敷可减轻充血、控制炎症;
推拿按摩:轻柔地按摩患处周围肌群,帮助缓解肌肉紧张、减轻压力;
关节牵引或辅助支具:如膝盖用护膝、腰椎用护腰带等,可协助支撑,缓解负重痛感。
需要注意的是:热敷或冷敷时应有隔布,避免烫伤或冻伤;如关节红肿明显,应暂缓热敷。
四、吃对食物,给关节减负又修复
饮食管理是骨关节护理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合理摄入营养,不仅能缓解关节炎症,还能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
护理建议的饮食要点如下:
抗炎食物多摄入:如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橄榄油、坚果、番茄、绿叶蔬菜等;
补钙补维生素D:如低脂奶类、豆制品、虾皮、鸡蛋,有助于骨质强健;
适量蛋白质:有助于肌肉修复与维持关节稳定,可多选鱼肉、鸡肉、豆类等;
控制高嘌呤、高脂、高糖食物:减少关节负担,防止肥胖与痛风加重;
足量饮水:促进代谢废物排出,保持软骨润滑状态。
体重每下降1公斤,对膝关节可减轻约3公斤的压力,这对于关节病防控至关重要。
五、生活细节中的“关节保护术”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对关节造成长期“隐性伤害”。规范生活细节护理,是延缓病情进展的有效方式。
避免久站久蹲:可间歇变换姿势,必要时坐下休息;
不提重物:可使用拉杆车、购物小推车代替手提重物;
坐姿有讲究:坐椅不宜过矮,保持膝关节略高于髋关节为宜;
穿舒适鞋子:避免高跟鞋,选择软底、防滑、包裹性强的鞋;
上下楼梯用扶手:慢步走,避免突然发力或用力蹬踏;
居家环境安全化:防滑垫、夜灯、浴室扶手等辅助设施可降低跌倒风险。
通过对生活细节的重视与改善,可有效避免二次损伤,降低意外风险。
六、情绪管理与心理护理同样重要
长期关节不适不仅带来身体上的困扰,还可能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导致焦虑、失眠、情绪波动等情况。
情绪护理建议包括:
建立正面康复信心:理解康复过程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急于求成;
保持社交与沟通:与亲友、邻里保持联系,缓解孤独和抑郁;
发展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花艺、音乐等,有助于精神放松;
规律作息,保障睡眠:睡眠质量影响机体修复能力,也是疼痛缓解的基础。
身心同护,是实现康复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骨关节病并非不可逆的命运,而是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和科学护理实现“慢病快养、痛症少发”的目标。动起来、吃得对、睡得好、心态稳,四维一体的护理策略,正是每一个关节病患者恢复自由行走能力的重要保障。护理干预早一步,走路不再成问题,生活也将重新轻松起来。从每一次锻炼、每一口饮食、每一份坚持做起,关节健康,就从这一刻出发。
(姓名:韩鹏鹏;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室:骨关节病科;职称: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