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胃癌似乎是“老年病”的代名词。但近年来,临床数据显示,胃癌的发病年龄正悄然“下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确诊为胃癌。在繁忙的生活节奏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下,许多年轻人忽视了胃部健康,而当症状明显时,往往已是中晚期。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数据、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筛查建议和预防措施等方面,带大家全面认识胃癌,特别是年轻人群应如何警惕胃癌的早期信号。
一、胃癌真的越来越“年轻化”了吗?
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年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超过40万例,死亡人数也位居恶性肿瘤前列。尽管60岁以上仍是胃癌高发人群,但近年来,30~50岁甚至20多岁的年轻患者比例逐年上升,且年轻人一旦患癌,多为进展期,生存率相对较低。
研究指出,早发性胃癌(通常指40岁前发病)虽然仅占全部胃癌的5%-10%,但由于年轻人往往不重视消化道症状,早期筛查率极低,延误诊断的风险反而更高。
二、年轻人为何也会患胃癌?这些危险因素要警惕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对于年轻人而言,以下几个因素尤为关键:
1.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国际公认的胃癌一级致癌物,感染后可引起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甚至胃癌前病变。据统计,中国成年人口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超过50%,但由于症状不明显,许多人未曾检查或治疗。
2. 饮食不良习惯
经常吃腌制、熏烤、高盐食物;
喜食辛辣刺激、高油高糖食物;
三餐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或长期节食;
常喝浓茶、烈酒、碳酸饮料;
这些饮食习惯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加重胃部负担,诱发慢性炎症甚至癌变。
3. 长期熬夜与高压力生活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与精神压力可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黏膜修复,容易诱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增加癌变风险。
4. 家族遗传因素
若家族中有胃癌患者(特别是一级亲属),其患胃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建议从40岁甚至更早开始定期筛查。
三、胃癌早期真的“无症状”吗?
胃癌早期并非完全无症状,而是症状隐匿、容易与其他胃病混淆:
胃癌早期常见表现:
上腹部隐痛、胀痛或不适;
食欲减退、饭后饱胀;
反酸、嗳气、消化不良;
体重减轻、乏力、贫血;
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
上述症状常常被当作“胃炎”“胃溃疡”处理,但如果治疗后反复发作或无明显改善,应高度警惕胃癌的可能。
四、年轻人也该做胃镜?早筛才是真正的保护伞
胃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胃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许多年轻人对胃镜存在恐惧心理,担心“痛苦”或“没必要”,但实际上一些先进医疗机构已普遍开展无痛胃镜,过程安全、舒适。
建议做胃镜的人群包括:
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男性;
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史者;
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有胃癌家族史者;
有长期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症状者;
长期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者。
年轻人如果具备上述危险因素或出现反复胃部不适,务必不要拒绝胃镜检查。
五、胃癌的治疗手段有哪些?早发现效果最好
胃癌的治疗方式取决于病变的分期和范围:
1. 早期胃癌
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者,可行内镜下切除术(如ESD),无需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快,5年生存率可超过90%。
2. 进展期胃癌
需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预后相对较差。部分患者可考虑免疫治疗。
3. 晚期或转移性胃癌
以姑息治疗、改善生活质量为主。随着精准医疗发展,部分晚期患者在综合治疗下可延长生存期。
六、胃癌可以预防吗?答案是肯定的!
预防胃癌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定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中建议:
远离幽门螺杆菌:建议做一次C14或呼气试验,若阳性,应规范根除治疗;
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腌制、烧烤、烟熏食品;
规律作息,减少熬夜与精神压力;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致癌物直接损害胃黏膜;
保持理想体重,控制代谢异常;
有胃病及时治疗,长期症状不缓解要排查病因。
总结
“年轻人不会得癌”是一种误区。越来越多临床病例提醒我们:癌症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尤其胃癌,早期症状隐匿,但发展迅速,一旦发现晚了,治疗难度大,代价高昂。
因此,不论年龄大小,都应正视身体发出的警报,当出现持续不适,尤其是反复胃部症状时不要拖延。及时就诊、积极筛查,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预防胃癌,从现在开始,从每一顿规律饮食、每一次健康筛查做起,守护胃部健康,就是守护整个人生的“底气”。
(姓名:刘伟;医院: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科室:胃肠外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