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很多家长在给宝宝洗澡或换尿布时,发现阴囊扁扁的、摸不到一个或两个睾丸,心里直打鼓:“是不是长偏了?大一点自己就下来了吧?”这很可能就是——隐睾(睾丸未下降)。它不是“小毛病”,若拖延,确实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育力与健康。下面用一篇通俗指南,帮您分清“真隐睾”和“假缺席”,知道何时就医、怎么治最靠谱。
一、什么是隐睾?和“缩回去”不是一回事
隐睾:胎儿期睾丸原本在肾脏附近,出生前应沿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未能降至阴囊者称隐睾,可在腹股沟或腹腔内停留。可为单侧或双侧。
可复性睾丸(缩回睾丸):受寒或紧张时,睾丸被提睾肌拉回到腹股沟;放松或热水中又能回到阴囊。这类多为生理现象,需随访但不等于手术指征。
获得性隐睾(上移睾丸):幼儿期原来在阴囊的睾丸,后来逐渐“爬”到更高位置,并固定在那里,这同样需要评估和处理。
要点:摸不到≠一定缺少睾丸;但持续摸不到或总在“上面”,就要尽快看儿童泌尿外科/小儿外科。
二、为什么会发生隐睾?
早产、低出生体重:下降过程尚未完成。
激素信号或神经/解剖因素异常:影响睾丸“迁徙之旅”。
腹股沟通道问题、导带发育异常:睾丸“走错路”。
家族史:风险略增。
多数家长无可指责的“做错”,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理。
三、隐睾的真正危害(拖不得)
影响生育力:睾丸在腹股沟/腹腔的温度更高,生精细胞易受损;拖得越久,损伤越重。双侧隐睾影响更明显。
睾丸肿瘤风险上升:成年后睾丸肿瘤发生率显著增加,按时手术可降低风险并便于自检。
睾丸扭转与外伤:位置异常更易扭转,突然剧痛、恶心时是急症。
疝气、睾丸发育不良:常合并鞘状突未闭,出现腹股沟疝。
心理与外观影响:青春期可能因阴囊不对称焦虑自卑。
四、家长能做的家庭筛查(在温暖放松时)
洗澡后、孩子放松平躺时,用手指轻触阴囊:
能摸到2个“卵形小球”,柔软、有弹性,左右大致对称→多为正常或可复性睾丸。
一侧空空或总摸不到,或只能在腹股沟上方摸到并推不下来→尽快就医。
别用力揉捏、按摩、下拉,可能造成损伤或扭转。
记录发现时间与变化,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五、如何确诊?
体格检查是关键:有经验的小儿外科医生通常能判断是否可复、位置高低及固定性。
超声可辅助定位,但对腹腔内睾丸的发现率有限;不能单靠影像排除。
腹腔镜既能查明“失踪”的睾丸是否存在,又可同时完成手术,是一线方式之一。
激素检测仅在少数复杂或双侧病例考虑,用于评估睾丸功能。
六、最佳治疗时间别错过
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3–6个月内若仍未下降,自然再下降的概率很低。
国际与国内共识普遍建议:6–12个月开始评估与安排手术,最迟不超过18个月。越早复位,越有利于生精细胞与睾丸发育。
激素治疗(如hCG/GnRH):成功率有限、复发率高、可能有副作用,不作为常规首选。
手术方式:
睾丸固定术(Orchiopexy):把睾丸温柔地“搬家”到阴囊并固定。适用于腹股沟或低位隐睾,多为日间或短期住院。
腹腔镜下睾丸固定术:适合高位/腹腔内隐睾;若血供紧张,可分期(Fowler-Stephens)手术。
萎缩或严重发育不良的睾丸可能需切除,以减少肿瘤风险;青春期后可考虑睾丸假体改善对称与自信。
麻醉安全吗? 儿科麻醉已很成熟,正规医院风险可控;术前会评估心肺、感染等状况。
七、术后护理与复查
切口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遵医嘱更换敷料;出现红肿渗液、发热及时复诊。
活动与穿戴:短期避免跨骑玩具、剧烈跳跃;选择托裆的合身内裤减少牵拉。
止痛与用药:按时服用医嘱止痛药,勿自行增减。
随访:按医嘱复诊,评估睾丸大小、位置和血供;青春期后学会自检(每月洗澡后轻触摸,留意质地变化、结节)。
生育与内分泌:单侧隐睾、早期手术者,大多能获得良好的生育潜力;双侧或延迟处理者需长期评估。
总结
隐睾不是少见,也不是“丢脸”的事;最怕的是拖延。当下标准治疗已经非常成熟,多数孩子能在微创手术与规范随访中获得良好预后。家长能做的,是尽早带孩子规范评估,在6–12个月的关键窗口内完成治疗,让睾丸回到合适的位置,给未来的生育与健康多一分保障。
(姓名:黄波;医院: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科室:泌尿外二病区;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