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糖尿病的诸多并发症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简称 DR)常常被称为“沉默的致盲杀手”。因为它的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却可能在患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逐渐损害眼底血管,最终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随着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全球成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它是如何发展的?我们又该如何守护眼底健康呢?
一、为什么糖尿病会伤害眼睛?
视网膜是眼睛最精细的部位之一,相当于相机的“底片”,上面密布着毛细血管,为眼睛提供氧气和营养。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时,会对这些血管造成持续的损害:
血管壁变脆:高血糖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失去弹性,更容易渗漏和破裂。
血流动力学改变:糖尿病常伴随血液粘稠度增加和循环障碍,导致视网膜局部缺血缺氧。
异常新生血管:当原有血管功能不足时,机体会试图“补救”,生成新的血管。但这些新生血管脆弱易出血,反而加重病情。
因此,糖尿病时间越长、血糖控制越差,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几率就越大。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隐匿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
1.早期阶段(非增殖期)
可能只有轻微的微血管瘤或渗出点;
患者几乎没有自觉症状,视力正常;
即使做一般视力表检测,也可能察觉不到。
2.中晚期阶段(增殖期)
新生血管大量出现,脆弱血管容易破裂;
出现玻璃体出血、黄斑水肿,导致视力明显下降;
严重时可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造成永久失明。
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大的危险在于:患者往往在出现明显视力下降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三、哪些人是高风险人群?
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视网膜病变,但以下因素会显著增加风险:
病程长:糖尿病超过 5-10 年,风险明显增加。
血糖控制差:HbA1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长期偏高者,更易发生。
伴随“三高”:高血压、高血脂会加重血管损伤。
妊娠期糖尿病女性:妊娠期间血糖波动大,风险更高。
吸烟、肥胖: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加速视网膜病变进展。
四、如何早期发现?——定期眼底检查很关键
因为早期没有症状,所以 眼底检查 是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唯一可靠方式。
常见检查方法包括:
眼底镜检查:医生用专业仪器直接观察眼底血管情况。
眼底照相:通过影像记录血管变化,便于长期对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精确显示黄斑区是否有水肿。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显示血管渗漏和新生血管情况。
建议:
1 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 5 年开始,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2 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应检查,每年至少复查一次。
孕妇糖尿病患者:孕前或孕早期检查,妊娠期间需更频繁随访。
五、如何守护眼底健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然可怕,但只要早期发现、科学管理,是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避免失明的。
1. 控制“三高”,稳定代谢
血糖:保持 HbA1c < 7%(个体化目标因人而异)。
血压:尽量维持 < 130/80 mmHg。
血脂:降低 LDL-C,控制甘油三酯水平。
2. 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均衡:少油少糖,增加蔬菜、全谷物。
规律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每周至少 150 分钟。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加速血管病变。
3. 规范治疗
药物治疗:合理使用降糖药、胰岛素、降压药、调脂药。
激光光凝:在发现新生血管时,激光可阻止其扩张。
玻璃体手术:用于严重玻璃体出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抗 VEGF 药物注射: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是近年来的重要突破。
4. 定期复查,坚持随访
即使没有症状,也要每年检查;若已出现视网膜病变,则需根据医生建议缩短复查间隔(如 3-6 个月)。
六、守护眼底健康,从今天开始
很多患者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看成“不可避免的结果”,其实这是误区。事实证明:
早期发现并干预,可以有效阻止病情恶化;
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得当,能显著降低发生率;
积极配合治疗,很多患者可以保持良好视力,避免失明。
所以,糖尿病患者除了关注血糖指标外,更要定期关注眼底健康。正如一句医学警言所说:“眼睛不会说谎,它会忠实记录血管的健康史。”
结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像一个隐藏在眼底的“无声杀手”。它的隐匿性让人容易掉以轻心,但一旦发作,后果往往不可逆转。守护眼底健康的关键在于: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
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把定期眼底检查当作管理疾病的重要一环。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真正避免因糖尿病而失去光明。
(姓名:李艳丽;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科室:老年内分泌科一病区;职称: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