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你是否以为“血管老化”只是老年人的事?其实,从我们三四十岁开始,血管的衰老就已悄悄拉开序幕。动脉硬化,是血管衰老的“代表作”,也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动脉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幕后“黑手”。
本篇文章将带你全面了解动脉硬化的成因、早期信号、潜在危害与科学干预措施,让你从现在开始,保护好身体里的“生命通道”。
一、什么是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简单来说就是血管“变硬变窄”了。正常动脉血管像橡皮管一样柔软有弹性,能够随着血流变化而扩张收缩。但当血管内壁因为脂质沉积、钙化、炎症等原因受损后,逐渐形成斑块,弹性下降,管腔变窄,血液流动受限,这就是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并非一种单一疾病,而是一个统称,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脂质斑块沉积在大中型动脉上。
动脉中层硬化(Monckeberg硬化):钙质沉积在血管中层,见于糖尿病患者。
小动脉硬化:与高血压关系密切,常见于肾脏、眼底、脑等微血管系统。
二、动脉硬化悄悄来的表现有哪些?
动脉硬化的可怕之处在于——初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就可能导致致命事件。
以下这些是动脉硬化可能出现的“蛛丝马迹”:
走路腿疼:提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休息后缓解。
胸闷心慌: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心肌缺血。
记忆力减退、头晕:脑动脉硬化可致脑供血不足。
勃起功能障碍:男性的“早期报警器”,提示血管弹性下降。
血压升高且难控制:血管变硬,导致血压调节失灵。
提醒:很多人直到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时才意识到血管出了问题,这正是动脉硬化“隐匿性强、危害性大”的典型特征。
三、动脉硬化的“幕后黑手”有哪些?
动脉硬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见高危因素包括:
危险因素 | 说明 |
高血脂 |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是动脉斑块形成的核心成分 |
高血压 | 长期高压冲击会损伤血管内膜,加速硬化进程 |
糖尿病 | 血糖升高促使脂质氧化,损伤血管 |
吸烟 | 含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血管壁,是强烈的致粥样硬化因子 |
肥胖与久坐生活方式 | 导致代谢异常、炎症水平升高 |
年龄增长 | 血管弹性逐渐下降,动脉硬化风险随之升高 |
遗传因素 | 家族有心脑血管病史者患病风险更高 |
这些因素互相交织,像是在血管内悄悄埋下定时炸弹。
四、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动脉硬化?
除了常规血压、血脂、血糖检测外,现代医学也有一些较准确的评估方式:
颈动脉超声:观察是否有斑块形成,测量IMT(内中膜厚度)。
冠脉CT造影:可直观了解冠状动脉有无狭窄。
踝肱指数(ABI):判断下肢动脉供血情况,操作简单。
血管弹性检测:如PWV(脉搏波速度)反映血管僵硬程度。
定期体检,特别是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家族史等)非常有必要。
五、提早干预,阻止血管“老化”
动脉硬化并不是“不可逆”的,有些早期血管功能障碍是可以通过干预逆转或延缓的。干预的关键点包括:
1. 控“三高”
控血压:目标<130/80mmHg。
控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2.6mmol/L,心血管病高危者需更低。
控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7%以下。
2. 饮食调整:心脑血管友好饮食(DASH/地中海饮食)
多吃:深色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物、深海鱼。
少吃:红肉、反式脂肪、高糖食物、高盐食品。
注意:限制总热量摄入,控制体重。
3. 戒烟限酒
烟草中自由基可加剧斑块形成,戒烟对血管健康极为关键。
酒精建议每日男性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或干脆不饮酒。
4. 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
动一动,血液才不容易“沉积”,血管才更有弹性。
5. 管理压力与睡眠
长期慢性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良好睡眠(7~8小时/天)是血管修复的“黄金时间”。
六、必要时,药物和手术治疗也不可或缺
当生活方式调整不足以控制病情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他汀类药物:降脂、预防斑块发展。
抗高血压药物:如ACEI、钙通道阻滞剂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
介入手术:如支架植入、搭桥术,适用于严重狭窄患者。
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盲目自行停药!
七、动脉硬化的预防,从年轻开始!
很多人误以为“自己还年轻,不用担心血管问题”。但研究表明,动脉硬化的病变可从儿童期开始,至中年加重,老年时爆发。
因此,无论你是20岁还是60岁,血管健康的维护都应尽早开始。就像我们保养汽车一样,血管也需要“定期保养”和“及时修复”。
结语
血管是身体的“输血管道”,一旦堵了、硬了,后果不堪设想。动脉硬化的干预并非临渴掘井,而应“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别等心肌梗死、脑梗找上门,才追悔莫及。今天开始,从每一次饮食、每一次运动、每一次健康体检做起,守护你自己的血管健康,守住生命的活力之源。
(姓名:杨亚攀;单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科室:冠心病四病区;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