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近年来,随着体检普及和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报告中被提示“甲状腺结节”。不少人一看到“结节”两个字就慌了,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癌?”“要不要手术?”“会不会恶化?”其实,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但其中确实有一小部分可能是甲状腺癌。
那么,甲状腺结节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和癌症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判断结节的良恶性?今天就带大家走近甲状腺结节的“真相”。
一、什么是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是位于颈部前方、蝴蝶状的小器官,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身体的代谢活动。所谓“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出现了结构异常的局部肿块或组织增生,这些肿块在触诊或影像学检查(如B超)中可被发现。
甲状腺结节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多个(称为多发结节);可以是实性的、囊性的,或混合性结构。
二、甲状腺结节常见吗?到底严重不严重?
非常常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成年人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20%~50%。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碘营养不均衡、遗传因素影响,这一比例还会增加。
不过,请放心: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不会癌变,也无需手术。有研究显示,约90%~95%的结节为良性,真正发展为甲状腺癌的比例不到5%。
三、甲状腺结节是怎么形成的?
目前认为,甲状腺结节的形成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碘摄入异常:长期碘缺乏或摄入过量都会刺激甲状腺增生;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甲状腺疾病史者,结节风险增加;
性别和激素影响: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与雌激素水平波动相关;
放射线暴露史:尤其在儿童期接受过头颈部放疗者;
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可能引起结节增生。
四、哪些结节要警惕?良恶性的判断标准有哪些?
虽然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但也有部分可能是恶性,尤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预后相对较好的类型。以下几个方面是评估结节良恶的重要参考:
1. B超特征(TI-RADS分级)
B超是初步评估结节性质的首选检查。根据超声下结节的形态、边界、回声、钙化、血流等特征,可以评估结节的恶性风险:
低风险特征:边界清晰、结构规则、囊性或含液体;
高风险特征:边界不清、微钙化、纵向长于横向、低回声、实性结节等。
常用的TI-RADS系统将结节分为1~5级,分数越高,恶性概率越大。例如:
TI-RADS 1~2:良性,通常随访即可;
TI-RADS 3~4:需要定期观察或进一步穿刺检查;
TI-RADS 5:恶性可能性高,建议手术或穿刺活检。
2.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
当B超提示为中高风险结节,且直径超过一定标准(如≥1cm),医生通常会建议做FNA,即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穿刺结节并取出细胞,送检病理分析。
FNA被认为是判断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准确率高达90%以上。
3. 甲状腺功能检查
虽然大多数甲状腺癌不会明显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但甲状腺功能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结节性质。例如:
高功能性结节(甲亢):一般为良性;
正常或低功能性结节:若结合超声高风险特征,则要警惕。
五、出现甲状腺结节,一定要手术吗?
并非所有结节都需要手术。处理方式取决于结节的大小、性质、症状、是否影响功能等因素:
1.可以保守随访的情况:
结节良性;
结节较小(如<1cm),无症状;
定期复查无明显变化。
2.建议手术的情况:
结节被怀疑或证实为恶性;
结节生长迅速或压迫气管、食管;
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
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引起不适者;
患者有手术意愿并符合手术指征。
术后如切除范围大,可能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终身替代治疗。
六、甲状腺癌可怕吗?其实预后非常好
相比其他实体瘤,大多数甲状腺癌(特别是乳头状癌)发展缓慢、恶性程度低。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5%,许多患者术后完全康复、正常生活。
特别强调:即便确诊为甲状腺癌,也不必过于恐慌,但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并长期随访。
七、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甲状腺结节?
虽然无法完全阻止结节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早发现早处理:
保持碘摄入适中:食盐选择“碘盐”,避免过度补碘;
避免不必要的放射线暴露;
规律作息、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
注意颈部变化:如发现颈部肿块、声音变化、吞咽困难应及时就诊;
定期体检:尤其是女性、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甲状腺彩超检查。
结语
甲状腺结节≠癌症,但不能掉以轻心。它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现象,其中大多数是良性的,不需过度干预。但对高风险结节,必须及时评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姓名:李珊;医院: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科室:内分泌科;职称: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