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科普 > 正文
日常接触会感染艾滋病吗?科普真相来了
时间:2025-08-11 15:02:46    来源:河南经济网    访问量:0

查看证书

  提起“艾滋病”,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危险”“传染”“不能接触”等字眼。部分人甚至对艾滋病感染者敬而远之,担心哪怕是简单的握手、拥抱,甚至共用餐具、厕所都会“被传染”。这种恐惧来源于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误解。那么,日常接触到底会不会感染艾滋病?我们该如何科学看待这种疾病?本文将带你全面了解。

  一、什么是艾滋病?病毒从何而来?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 T淋巴细胞,逐渐削弱人体免疫力,使患者容易感染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HIV感染后一般有一个较长的无症状期,但病毒仍在体内活动,具备传播能力。若未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数年后可能发展为艾滋病。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日常接触安全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疾控中心(CDC)的权威数据,HIV仅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1.性传播

  包括异性和同性的无保护性行为,特别是高风险性行为(如多个性伴、性病共患等)最易传播HIV。

  传播的本质是体液交换,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等。

  2.血液传播

  主要发生在共用注射针具、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或血制品、针刺伤等。

  在部分吸毒人群中共用针具是高危因素。

  3.母婴传播

  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HIV阳性母亲有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

  但若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母婴传播率可大幅降低。

  三、那么,以下这些日常接触是否有感染风险?

接触方式 感染风险 原因说明
握手、拥抱 无风险 HIV不会通过皮肤传播。
共用马桶、浴缸 无风险 HIV在外环境中极易失活,无法通过物体表面传播。
一起吃饭、共用餐具 无风险 HIV不会通过唾液、汗液、泪液传播。
飞沫传播(咳嗽) 无风险 HIV不通过飞沫传播,与呼吸道病毒不同。
蚊虫叮咬 无风险 HIV不能在蚊虫体内复制,也不会通过叮咬传播。

日常接触会感染艾滋病吗?科普真相来了总结一句话: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四、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误解艾滋病传播?

  这种误解通常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媒体与影视作品的误导:个别影视情节将艾滋病描绘为“可怕的瘟疫”,制造恐慌。

  公众医学知识缺乏:部分人不了解病毒的传播机制,以讹传讹。

  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公众对HIV感染者有偏见,进一步放大误解与恐惧。

  这些误解不仅加重了对患者的歧视与心理伤害,也让真正的高危行为未受到应有重视,影响防控效果。

  五、面对艾滋病,我们该怎么做?

  1. 科学认知,破除恐惧

  理解HIV的真实传播途径,知道日常接触不会被感染,有助于建立健康、包容的社会环境。

  2. 保护自己,预防为主

  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

  不共用注射器或其他穿刺性工具。

  接受输血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3. 主动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国家倡导自愿咨询检测(VCT),每个人都可免费检测HIV。

  尤其是有高危行为史的人,应定期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 感染并不可怕,规范治疗是关键

  现代抗病毒治疗手段(ART)已非常成熟,若坚持服药,患者病毒载量可控制到极低甚至不可检测水平,传播风险大幅下降,正常生活、结婚、生育都不成问题。

  六、真实案例:同事是“感染者”,我会被传染吗?

  许多人担心在办公室、学校、集体生活中“被感染”。其实,只要不是血液接触、性行为或共用注射器,就完全不会传播。

  某医院报告:一位HIV感染者坚持ART治疗,和同事共事6年,无一人被感染。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总结

  艾滋病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不是“瘟疫”。日常接触不会传播病毒,我们应以科学态度看待它,而非躲避和歧视。通过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既能保护自己,也能给予感染者应有的尊重和关怀。让我们从了解HIV开始,用理性战胜恐惧,用知识抵制偏见。

  (作者:郭焦枝;单位: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科室:感染性疾病科;职称:副主任医师)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