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炎热的夏季越来越频繁,酷暑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逐渐凸显。很多人听说过“中暑”这个词,却容易把所有因高温引发的疾病混为一谈,殊不知其中“热射病”(Heat Stroke)才是最严重、最危险的高温急症。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和救治,热射病极易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本文将深入科普热射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急救措施及预防策略,帮助大家科学认识高温危害,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热射病和中暑:二者的区别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
中暑(Heat Exhaustion) 是一种轻中度高温疾病,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乏力、头晕、恶心,体温一般不超过40℃。
热射病(Heat Stroke) 则是高温引起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综合征,核心体温超过40℃,伴有意识障碍,是中暑发展到最危急阶段的表现。
简单来说,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最危险的一种,是高温环境下人体调节失衡的终极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均将热射病定义为紧急医疗状况,强调其高致死率和多器官损伤的潜在风险。
二、热射病的发病机制
人体通过出汗和血管扩张来调节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约36.5~37.5℃)。在极端高温或高湿环境下,这些调节机制可能失效,导致体温迅速升高。
热射病的核心机制包括:
热调节失衡:高温环境使人体散热能力下降,体温持续升高。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体温超过40℃后,脑细胞功能紊乱,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
炎症反应和内毒素释放:高温诱发机体产生全身性炎症反应(SIRS),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
多器官功能障碍:包括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受损,严重时出现凝血功能异常(DIC)和休克。
综上,热射病不仅是简单的高热,更是一种复杂的急性全身炎症及多器官损害状态。
三、热射病的临床表现
热射病的症状多样且进展迅速,及时识别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分为:
1. 高热
体温往往超过40℃,且难以通过传统物理降温手段迅速下降。
2.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意识障碍:如嗜睡、激动、谵妄、昏迷。
癫痫样抽搐。
头痛、头晕。
3. 其他症状
皮肤干热(与中暑出汗多不同,热射病皮肤可能不出汗)。
心率加快、呼吸急促。
血压波动甚至休克。
恶心、呕吐、肌肉痉挛。
尿量减少,提示肾功能受损。
如果不及时干预,病情快速恶化,可能发展为肝功能衰竭、肾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四、热射病的分类
医学上将热射病分为两类:
1. 经典型热射病(非劳力性)
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暴露而发病,典型于热浪期间。
2. 劳力性热射病
多见于体力活动者,如户外劳动者、运动员,因剧烈运动导致体温骤升。
这两种类型在临床管理上均需高度重视,但劳力性热射病发病更急,恢复相对较快;经典型多伴有基础疾病,预后较差。
五、热射病的紧急处理和治疗
热射病是急诊医疗重症,治疗目标是快速降温,稳定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
1. 立即降温
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
采用冷敷、湿敷、冰袋放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
喷雾降温或冷水擦浴。
必要时采用冷冻液体灌注和体外降温设备(如冷却毯、冷却机)。
研究表明,核心体温控制在39℃以下后,神经损伤程度大幅减轻,预后显著改善。
2. 维持生命体征
氧疗,必要时机械通气。
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监测心率、血压、尿量,预防休克。
3. 防治并发症
监测肝肾功能,防止急性肾损伤。
凝血功能检测,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抗癫痫治疗和神经保护。
4. 住院观察
热射病患者多需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严密监控病情变化。
六、如何预防热射病?
预防是最有效的措施,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和高温环境下,应采取以下策略:
1. 避免高温暴露
高温天气尽量待在空调房或阴凉处。
户外活动避开中午至下午高温时段。
2. 适当补充水分和盐分
及时饮水,避免脱水。
适量摄入含电解质饮料,维持体液平衡。
3. 合理安排劳动和运动
高温时段减少剧烈运动。
体力劳动者应安排充足休息和降温时间。
4. 关注高危人群
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需特别注意。
及时识别初期中暑症状,避免发展为热射病。
七、热射病的科学依据与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热射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增长趋势。权威期刊《柳叶刀》及美国CDC发布数据显示,热射病每年导致数千例严重疾病和数百例死亡。
临床研究强调,核心体温快速控制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此外,近年来在细胞炎症机制、血管内皮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为热射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方向。
总结
热射病不是简单的“中暑”,而是一种高温引发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具有极高的致死风险。面对炎热夏季,了解热射病的严重性,掌握识别症状和应急处理方法,对于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当遇到高热伴意识障碍的情况,切勿犹豫,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救治。科学防暑降温,合理调整作息,才是远离热射病的根本保障。
(作者:李利平;单位: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科室:南区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