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王先生,今年38岁,是一位公司的中层主管。平日里工作压力大、应酬频繁,吃饭不规律,胃不舒服早已是家常便饭。他常自嘲:“我这胃是铁打的,撑点就过去了。”
可近三个月来,胃痛愈发频繁。有时候凌晨三四点疼醒,有时候饭后一两个小时开始隐隐作痛。最让他不安的是,胃药也不管用了。
他终于来到医院。胃镜检查结果出来时,他一脸懵:“怎么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我从没听说过它会这么‘狠’!”
医生笑笑说:“它狠不狠,得看你给不给它机会。”
一、一种“隐身”的细菌,一种“慢性”的破坏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一种名字听起来“高冷”的细菌,却活跃在全球超一半人口体内。在中国,感染率高达50%以上,在某些地区甚至超过70%。它喜欢潮湿温暖、酸性环境,而人类的胃,恰好成了它最理想的“居所”。
它不是一进入身体就“下毒手”,而是温水煮青蛙般,慢慢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炎症,甚至引发溃疡、出血,甚至癌变。
你可能以为,胃痛、反酸、烧心只是“吃坏了”,但其实,很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在作怪。
二、它可以让你“痛”,也可以让你“无感”
“幽门螺杆菌感染了就会胃痛吗?”很多人问。
答案是否定的。大部分感染者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但胃黏膜的破坏正在悄然发生。
也就是说,它可能藏在你的胃里十年、二十年,直到某一天,它制造出一个溃疡、甚至一个肿瘤,你才惊觉“它还在”。
但也不是所有胃痛都要怪它。医生通常会结合症状、胃镜检查和实验室结果进行判断。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能出现的表现包括:
餐后上腹胀痛或隐痛;
反酸、烧心、嗳气;
恶心、食欲差;
黑便或贫血(提示出血);
或者根本没感觉,但“体检一查就有”。
三、王先生的故事,没那么特殊
王先生的胃镜报告显示:胃窦糜烂伴浅表性炎症,C14呼气试验阳性。他有点懊恼地说:“我一直以为胃痛是小事,没想到是被细菌长期侵蚀。”
医生告诉他:“你不是个例。在我们科室,每天都有好几个像你这样的患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都脱不了关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它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长期感染者,若合并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发展成胃癌的风险会显著上升。
四、科学检测,别“猜”
你不能凭感觉判断自己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最可靠的方式,是去医院做检测。
目前常用的检查包括:
呼气试验(13C或14C):无创,灵敏度高,是首选方法;
粪便抗原检测:尤其适用于儿童;
血清抗体检测:不能区分是否为现症感染,临床意义有限;
胃镜活检检测:适用于有胃镜指征的人群,如萎缩、糜烂、溃疡等。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五、感染了就一定要治吗?
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治疗。但以下这些人群,医生会建议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
已确诊胃、十二指肠溃疡者;
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患者;
胃癌家族史人群;
年轻、症状明显者;
长期服用NSAIDs(如阿司匹林)人群;
希望主动根除、减少胃癌风险者。
治疗通常采用“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 + 抑酸药物 + 铋剂,疗程10~14天。之后需至少间隔4周复查呼气试验,确认是否根除成功。
成功率并非100%,需要医生根据耐药性、既往用药史进行个体化调整。
六、别让家庭成为“幽门螺杆菌培养皿”
在中国,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链”中,家庭传播极其常见。一个人感染,全家人轮流“中招”的并不罕见。
为什么?共用餐具、父母嘴喂饭、亲吻婴儿、饭前不洗手……都是“无意识”的传播行为。
预防建议:
餐具分开,使用公筷;
不要嘴对嘴喂孩子食物;
饭前便后洗手;
饮食卫生、饮水清洁;
家庭成员中有人确诊感染时,建议全家筛查。
结语
在接受了四联药物治疗一个月后,王先生复查呼气试验转阴。他告诉医生:“现在吃饭没那么容易胃胀、疼了,晚上也不再醒过来难受。以后得好好对待这口胃。”
医生点点头:“其实对身体负责,并不复杂。发现问题,及时检查;确认病因,科学治疗;养成习惯,保持清洁。胃是你的,照顾好它的人,也只能是你。”
(姓名:吴鹏;医院:许昌龙耀医院;科室:外一科普通外科;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