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感到右上腹隐隐作痛,尤其是在吃了油腻食物之后,症状尤为明显。有的人认为是“胃不好”,有人以为“累着了”,但实际上,这种隐痛很可能是胆囊结石在“作祟”。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而逐年上升。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胆囊结石的成因、症状、危害、诊断与治疗方式,以及日常预防要点。
一、什么是胆囊结石?
胆囊是位于肝脏下方的一个梨形小囊,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由肝脏分泌的胆汁。胆汁对脂肪的消化至关重要。而所谓“胆囊结石”,就是胆汁中的某些成分(如胆固醇、胆红素、钙盐等)在特定条件下沉淀、聚集,最终形成结石。
胆囊结石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胆固醇结石:最常见,多与高脂饮食、肥胖、高胆固醇血症有关。
黑色胆色素结石:常见于溶血性疾病、肝硬化等患者。
褐色胆色素结石:多见于胆道感染或寄生虫病引起。
二、胆囊结石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胆囊结石的形成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人群更容易“中招”:
女性:女性激素会促进胆固醇在胆汁中的排泄,易导致结石形成。
40岁以上人群:年龄增长后代谢减慢,胆固醇水平升高。
肥胖或体重波动大的人:过度肥胖或短期快速减肥均会干扰胆汁成分稳定。
久坐、运动少者:胆囊排空能力下降,胆汁容易滞留、浓缩。
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者:摄入过多动物脂肪,增加胆固醇结石风险。
糖尿病、肝病患者:代谢功能异常,也易导致胆汁紊乱。
三、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很多胆囊结石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结石变大或迁移,就可能引发以下症状:
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尤其在油腻食物后出现或加重。
阵发性剧烈绞痛(胆绞痛):石头堵住胆囊出口或胆总管,引发剧痛,可能向右肩胛部放射。
恶心、呕吐、腹胀:常伴随胆囊发炎或功能紊乱。
黄疸:若结石阻塞胆总管,胆红素无法排出,皮肤和巩膜会发黄。
发热寒战:提示有胆囊炎或胆道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胆囊结石为“沉默性结石”,无明显症状,但仍有可能突然发作,甚至引发并发症。
四、不重视胆囊结石可能带来什么后果?
胆囊结石若长期不加干预,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1. 急性胆囊炎
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胆汁无法排出时,会引发细菌感染,导致胆囊充血、水肿,甚至坏死、穿孔。
2. 胆总管结石与梗阻性黄疸
部分小结石可经胆囊管进入胆总管,阻塞胆道,造成胆汁潴留,进而导致黄疸、肝功能损害,甚至引发胆源性胰腺炎。
3. 胆囊萎缩或瓷胆囊
慢性刺激下,胆囊壁会变厚、钙化,形成所谓“瓷胆囊”,其与胆囊癌风险增加相关。
4. 胆囊癌
虽然胆囊结石本身不是癌症,但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被认为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五、如何科学诊断胆囊结石?
诊断胆囊结石并不困难,临床上主要依赖以下手段:
腹部超声:最常用、无创,准确率高达95%以上。
CT扫描或MRI:用于评估结石引起的并发症,如胆囊炎、胆总管扩张等。
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无创检查胆道系统是否有结石阻塞。
血液检查:辅助判断是否有感染、肝功能异常或胰腺炎。
六、胆囊结石怎么治?一定要手术吗?
1. 无症状者
如果结石小且没有引发症状,医生可能建议“观察随访”,控制饮食、保持生活规律即可。但要定期检查,一旦有症状或结石变大应及时处理。
2. 有症状者
对于反复腹痛、胆囊炎或有并发症的患者,首选治疗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
3. 不宜手术者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能采用药物溶石(如熊去氧胆酸)或体外震波碎石等方式,但效果有限,复发率高,仅适用于特定人群。
七、胆囊切除后会有影响吗?
许多患者担心“没有胆囊还能活吗”?答案是肯定的。胆囊虽然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但不是必需器官。
手术后部分人可能出现轻微腹泻、消化不良,但大多数人在调整饮食后都能逐渐适应。术后应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控制脂肪摄入,以帮助身体过渡。
八、如何预防胆囊结石?
1. 合理饮食
控制胆固醇摄入,减少油腻、高脂肪、高糖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2.规律作息与运动
每周保持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防止肥胖。
3.控制慢性病
积极管理糖尿病、高血脂、肝病等代谢相关疾病。
4.避免快速减肥
极端节食会导致胆汁代谢紊乱,增加结石风险。
5.女性注意避孕药影响
长期服用雌激素类避孕药的女性应注意体检筛查胆囊疾病。
总结
右上腹反复隐痛,看似小毛病,实则可能是胆囊结石的早期信号。胆囊结石作为“生活方式病”的代表,其发生、发展与我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管理密切相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如果您经常在饭后出现右上腹不适,尤其是吃了油腻食物后感到腹胀、恶心或疼痛,不妨及时就医,做个腹部彩超,别让结石“偷偷作祟”。
(姓名:张小博;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肝胆外科;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