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近年来,体检报告中“甲状腺结节”这一项,几乎成了很多人“标配”的一行数据。许多人在医生建议下进行进一步检查时,听到“穿刺活检”四个字,立刻紧张起来:穿刺安全吗?会不会导致癌细胞扩散?是不是一穿就麻烦大了?本文将为你详细解答甲状腺结节穿刺的相关问题,消除误解,科学看待治疗方式。
一、什么是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指的是在甲状腺内出现的异常增生组织,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小“肿块”,可能是实质性的,也可能是囊性的(里面含液体)。结节可以是良性的,如甲状腺腺瘤、囊肿、结节性甲状腺肿,也可能是恶性,如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等。
数据显示: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的检出率高达30%-60%,其中90%以上是良性,真正恶性的比例不足10%。
二、医生为什么建议穿刺?
甲状腺结节种类繁多,仅靠B超检查,有些时候难以100%判断其良恶性,尤其是一些“疑似恶性”的结节。这时,医生会建议患者做一项被称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的操作。
该检查通过一根非常细的针(一般为22-27号针头),在B超引导下刺入结节中,抽取部分细胞,送到病理科进行显微镜下的分析,从而帮助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
穿刺的主要目的:
判断结节是否需要手术
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指导后续治疗方案(手术、随访或药物等)
三、穿刺安全吗?会不会造成扩散?
结论先行:穿刺是安全的,几乎不会导致癌细胞扩散。
许多患者的担忧源于对肿瘤“刺激后会扩散”的误解,认为穿刺会破坏结节表层、促使癌细胞脱落并扩散到周围组织。但这种情况在甲状腺结节中极为罕见。
原因如下:
穿刺使用的是细针,而非粗针或手术刀,针孔极小,几乎不造成结构破坏。
甲状腺癌恶性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最常见的乳头状癌,其生长速度慢,不容易因为外力扩散。
整个穿刺过程在B超实时引导下进行,操作精准,时间短,不会反复刺激。
国内外指南和研究均未发现穿刺会显著增加癌细胞扩散风险。
实证依据: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和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均将FNA作为判断结节性质的金标准,广泛推荐临床使用。
四、穿刺会痛吗?有没有副作用?
大多数人在穿刺过程中不会感觉强烈疼痛,甚至很多人说“像蚊子叮了一下”。穿刺用的是极细的针头,操作时间通常不超过5分钟。
常见不适包括:
穿刺部位轻微酸痛或胀痛
少量出血或淤青(极少)
术后1-2天内轻微肿胀
这些症状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休息一两天即可恢复。
五、哪些人适合做穿刺?
并不是所有甲状腺结节都需要穿刺。医生通常根据超声表现、结节大小、形态和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以下几种情况常被建议穿刺:
结节直径 > 1cm,且超声提示为TI-RADS 4类或以上(疑似恶性)
家族有甲状腺癌史或曾接受过颈部放射治疗
B超发现结节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内部钙化等恶性特征
多次复查无明显变化,但仍无法确定性质的结节
以下情况通常无需穿刺:
小于1cm且无恶性特征的结节
明确为囊性(液体性)结构的良性结节
妊娠早期或存在穿刺禁忌者(如出血倾向严重)
六、穿刺后下一步怎么办?
穿刺报告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分类(贝塞斯达系统) | 意义 | 建议处理 |
I类 | 无法判断 | 建议重复穿刺 |
II类 | 良性 | 定期复查 |
III/IV类 | 不明确 | 个体化决定是否手术或再穿刺 |
V类 | 高度疑似恶性 | 建议手术 |
VI类 | 明确恶性 | 建议手术治疗 |
报告出来后,医生会根据具体分类给予个性化治疗建议,不是“穿完就得开刀”,更不是“穿完就是癌”。
七、关于穿刺的几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穿刺一定代表癌变严重?
错。穿刺是为了确诊,很多人穿刺后被证实是良性结节,避免了手术。
误区二:穿刺很危险,会伤到神经或气管?
错。医生在B超引导下操作,避开重要结构,几乎无风险。
误区三:穿刺后不能吃东西或说话?
错。穿刺后稍作休息即可,不影响正常生活。
结语
甲状腺结节是常见现象,大多数都是良性的,但也不可完全掉以轻心。穿刺作为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诊断方式,在正确指征下进行,对判断疾病性质、指导治疗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如果医生建议你穿刺,不妨换个角度想——这是为了更科学地保护你,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或延误诊断。让我们不再“谈穿刺色变”,科学看待甲状腺健康,从认识开始!
(作者:王前进;医院: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 ;科室:肿瘤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