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月经老是不正常,还总是有不规则出血,是不是宫颈糜烂?”“备孕好久都没怀上,检查却发现宫腔里长了个‘东西’……”
你可能听说过“宫颈炎”“子宫肌瘤”,但对“子宫内膜息肉”却知之甚少。这个隐藏在子宫腔内的小“异物”,往往无声无息,却可能影响你的月经、怀孕,甚至潜藏恶变风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子宫内膜息肉这个女性健康的“隐形敌人”。
一、什么是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顾名思义,就是在子宫内膜上“长出来”的突起物。它们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病变,可单个或多个,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这些息肉就像是宫腔里的“小灯泡”或者“软瘤子”,很多时候悄无声息,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带来大麻烦。
二、子宫内膜息肉的“幕后黑手”:为何会长?
息肉的具体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但有以下几个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生密切相关:
雌激素刺激过度:子宫内膜对雌激素特别敏感,若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长期口服雌激素类药物等),可能诱发内膜过度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慢性炎症刺激:长期宫腔慢性炎症、感染、宫腔操作(如人流、刮宫)等,也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异常增生。
年龄因素:30岁以上女性、尤其是围绝经期妇女,是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发人群。
代谢异常: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紊乱,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密切相关,也可能诱发息肉形成。
三、它悄悄长大,你可能早已有“警报信号”
不少女性直到做妇科彩超或宫腔镜时,才发现有息肉。这是因为小息肉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当它长大或数量增多时,常常会发出这些“警告信号”:
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不规则出血:经间期出血,绝经后出血等。
白带异常:如息肉较大或突入宫颈管,易引起感染,会出现脓血性白带或异味。
不孕不育:息肉影响胚胎着床,是许多不孕症患者的元凶。
习惯性流产:妊娠早期息肉可影响胚胎稳定性,导致胚胎流产。
提示:如果你月经反常、长期备孕未果或频繁流产,一定要警惕是否宫腔“藏了息肉”。
四、如何确诊?不是“摸一摸”就能查出来
子宫内膜息肉藏在宫腔深处,日常妇科检查很难发现。以下几种检查方法能帮助确诊:
1. 阴道彩色超声检查
是最常规的初步筛查方式,可在月经干净后进行。通过观察宫腔形态和内膜回声,有助于发现息肉、肌瘤等结构性病变。
2. 宫腔镜检查
被誉为“直视下的宫腔探查利器”,可在无痛状态下插入内镜,清晰看到息肉的形态、位置、数量,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
3. 诊断性刮宫
适用于不能接受宫腔镜的患者,可行诊刮取得子宫内膜组织做病理分析。
五、治疗有方案,别让息肉为所欲为
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后是否需要治疗,要根据其大小、数量、症状、有无不孕史等综合判断。
情况一:无症状、小息肉
直径小于1.0cm、无症状、无生育要求的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不急于处理。
情况二:有症状、影响生育、或体积较大
推荐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该手术微创、安全、恢复快,能精准切除病灶,并送病理检查。
提示:术后需随访观察,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较高,应积极选择预防息肉复发措施,预防复发,尤其是雌激素水平仍偏高者。
六、子宫内膜息肉会癌变吗?
这是许多女性非常关心的问题。总体来看,子宫内膜息肉是良性病变,但在个别情况下,可能与内膜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变相关,尤其是以下高风险人群:
绝经后女性有阴道出血
息肉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
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
因此,息肉切除后一定要送病理检查,排除恶性可能。
七、预防复发,从生活方式做起
虽然息肉治疗相对简单,但有复发可能,因此术后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控制体重:肥胖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易反复长息肉。
调整内分泌:如有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等,应积极治疗,避免激素紊乱。
定期复查:尤其是术后半年、1年要复查B超或宫腔镜。
远离反复宫腔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刮宫、人流等,减少宫腔黏连和慢性炎症。
八、备孕女性更要关注:别让息肉“挡路”
子宫内膜就像是胚胎的“土壤”,而息肉则像是土壤里的一块“石头”或“肿块”,可能阻碍受精卵的着床。
若你正处于备孕阶段,又有月经不规律、不孕史或超声提示宫腔异常,建议尽早进行宫腔镜检查,及时处理息肉,清除“障碍物”,提高受孕几率。
总结
子宫内膜息肉虽小,却可能带来不规则出血、不孕、复发甚至恶变等困扰。好在医学技术成熟、诊断手段清晰、治疗方式微创,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理、早安心。身体发出的“信号”从不虚假,如果你正经历反复月经问题、不孕焦虑、不明出血,请不要忽视,及时就医筛查宫腔问题,别让一个小小息肉扰乱你的大好人生。
(姓名:安春芳;医院:郑州颐和医院;科室:妇科;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