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当胸痛袭来,你是不是第一反应以为“不会是我”?心肌梗死(心梗)曾被贴上“中老年病”的标签,但近年来医学界发现:年轻人(甚至40岁以下)发生心梗的比例在上升。重要的是,年轻人的心梗往往被误认或忽视,延误救治,后果严重。年轻人独有的危险“推手”与切实可行的自救和预防建议放在一起——帮你把“以为不会”的变成“早做准备”。
一、年轻人心梗增多?事实与数据说明危险信号
多项回顾与数据库研究显示,尽管总体心梗发病率在老年人群有下降趋势,但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并未同步下降,部分研究甚至报告年轻患者占急性心梗住院人数的比重上升。年轻患者更容易在疾病晚期才被确诊,且动脉粥样斑块以外的原因(如血栓、冠状动脉痉挛或炎症相关病变)在他们中间比例更高。
二、年轻人心梗的“推手”有哪些?(可控+不可控)
可控危险因素:吸烟(含传统烟草和电子烟)、肥胖、久坐、饮食高脂高糖、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些在年轻群体中呈上升态势,是主要可干预目标。
特定药物/物质使用:大麻(尤其高频使用)、兴奋剂类药物及某些非法毒品可在短时内显著增加心梗风险;近期多项研究提示大麻使用与年轻人心血管事件呈相关性,需要引起重视。
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在年轻心梗患者中的检出率高(近1/10),这类人群即便生活方式正常,也可能早发严重动脉粥样硬化,需早期识别与强力降脂。
非典型与特殊病因:冠状动脉解离、血栓性疾病、先天性或炎性血管病、某些感染后或免疫相关病变也更常见于年轻心梗患者。
三、年轻人心梗常有“假面”——症状可能不像课本那样
年轻人出现的胸痛可能被误认为是胃病、肌肉痛、焦虑或一过性心悸。除了典型的压榨性胸痛外,年轻患者更可能出现上腹痛、肩背痛、剧烈出汗或短暂晕厥,且有时症状在夜间或安静状态下出现。任何突发且剧烈的胸痛或伴随呼吸困难、恶心、大汗或晕厥的情况,都应当立即就医,不要以为“我太年轻”。
四、早诊断 = 多一线生机:筛查与警觉要早做
有家族早发冠心病史、已知家族性高胆固醇或长期高LDL的人应尽早做血脂与遗传咨询;医生可能建议更早开始降脂治疗与家族筛查。
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吸烟、肥胖、糖代谢异常)应在常规体检中被重点问询与管理;不要以“年轻”为由推迟血压、血糖与血脂监测。
五、年轻患者抢救与随访的特殊要点
年轻人发生心梗后的治疗原则与老年人相同——尽快开通梗阻冠脉、抗血小板与抗凝、评价心肌功能。但年轻患者在出院后的长期管理需更强调:
强力次级预防:高强度他汀、必要时加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尤其FH患者);
行为改变与戒除有害物质:戒烟、停用大麻或其他兴奋剂,并接受戒瘾支持;
心理与生活重建:年轻患者面对突发心梗常经历焦虑、抑郁或职业/家庭压力,需心脏康复与心理支持并重。
六、预防从今天开始:针对年轻人的实用清单
戒烟与远离吸毒:这是降低年轻人心梗风险最直接的行动。
把体检当作常态:20多岁起注意BMI、血压;30岁后至少每年一次血糖与血脂筛查(有家族史或肥胖者更早更频繁)。
关注家族史:若亲属早发心梗或有极高胆固醇,主动与医生讨论是否需要基因或特异性检测(FH筛查)。
运动与饮食:减少久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饮食以全食、蔬果与优质蛋白为主,少加工食品与含糖饮料。
慎用网络流行物质:包括未经监管的“提神剂”、兴奋剂与频繁大麻使用,使用前咨询医生。
七、紧急时刻你该怎么做(决定生死的那几分钟)
若出现剧烈或持续胸痛、呼吸困难、极度出汗、恶心呕吐或晕厥:
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
若有人晕厥无呼吸,现场可在学会的人帮助下实施心肺复苏(CPR);
不要开车自行前往医院(增加路上风险),等待救护车并尽量让自己或患者保持安静休息。
结语
心梗正悄悄向年轻人靠近——但好消息是,年轻意味着更多可逆的因素与更强的康复潜力。把健康当作长期项目:早筛查、戒烟、合理饮食、定期运动与对家族史的警觉,可以把“被盯上”的概率大幅降低。遇到可疑症状,别等待“也许会过去”,及时就医可能就是最明智的自救。
(作者:潘亮;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