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经历了一场手术之后,患者常常被提醒要关注腹部恢复的情况,比如是否排气、排便、是否腹胀。但如果术后腹胀迟迟不缓解,甚至伴随腹痛、发热、心率加快等情况,就不能仅仅归咎于“肠道蠕动恢复慢”。此时,应高度警惕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腹膜炎。
一、什么是术后腹膜炎?
腹膜炎是指腹腔内的腹膜受到感染或炎症刺激后,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手术后发生的腹膜炎,通常是因为术中操作、术后并发感染或消化道内容物泄漏等原因,导致腹腔内细菌入侵,引发广泛性炎症反应。这种情况属于继发性腹膜炎,一旦延误诊治,可能迅速发展为腹腔感染、脓毒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为什么会在手术后出现腹膜炎?
术后腹膜炎的成因复杂,主要涉及以下几类情况:
1. 消化道吻合口瘘或破裂
消化系统手术中,常涉及肠道、胃、食管、胆道等部位的切开与吻合。如果吻合口出现渗漏,肠内容物(如胆汁、胃液、粪便等)便会外泄至腹腔,引发剧烈炎症反应。
2. 手术部位感染扩散
若术后伤口、盆腔、肠系膜或腹腔局部形成感染灶(如术后脓肿),病原体可能扩散至腹膜,引发弥漫性腹膜炎。
3. 术中无意污染或损伤
手术过程中若误伤肠管、胆管或其他空腔脏器,且未及时发现和修补,也可能在术后造成感染。
4. 引流管管理不当
术后置入的腹腔引流管若出现逆行感染、堵塞,或引流不畅,也可能成为感染源。
5. 免疫功能低下或基础疾病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术后更易发生感染,发展为腹膜炎的风险更高。
三、哪些症状提示可能发生术后腹膜炎?
术后初期常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肠道功能减退现象,但若出现以下情况,就必须提高警惕:
腹胀持续不缓或进行性加重
腹痛剧烈,呈持续性或压痛显著
发热(尤其是高热)伴寒战
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血压下降
腹肌紧张、反跳痛(腹膜刺激征)
排气、排便停止超过3-5天
伤口渗出物异常、有恶臭或混浊
引流液颜色改变(如变为绿色、褐色或浑浊)
精神状态差,表现为烦躁、嗜睡或意识模糊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老年人或术后使用镇痛药的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腹膜刺激征表现不明显,因此需要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判断。
四、如何确诊术后腹膜炎?
一旦术后患者出现上述可疑表现,应尽早完善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腹膜炎。常用的诊断手段包括:
1. 体格检查
医生会重点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体征,以及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2. 血液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升高等指标提示感染。
3. 腹部影像学检查
腹部立位平片:可见自由气体提示胃肠道穿孔;
腹部CT扫描:可发现腹腔积液、脓肿、吻合口瘘、引流管位置等关键信息。
4. 腹腔穿刺或引流液化验
对引流液或穿刺液进行涂片、培养、白细胞计数等,可确认感染性质及致病菌。
五、治疗原则:早识别、早控制、早干预
术后腹膜炎一旦确诊,应立即启动治疗方案。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感染治疗
应立即给予广谱静脉抗生素,覆盖肠道常见菌群(需包含革兰阳性、阴性菌及厌氧菌),待培养结果回报后根据药敏调整用药。
2. 积极引流
已形成脓腔或积液者需引流清除感染灶,部分可行CT或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有时需进行二次开腹手术处理感染源。
3. 支持治疗
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水电平衡、补充营养、控制高热等,部分重症患者需进入ICU治疗。
4. 评估是否需再次手术
如感染源控制不佳,或出现腹腔脓肿无法引流、肠瘘无法自愈等,可能需再次开腹探查、清创、修补瘘口等手术处理。
六、如何预防术后腹膜炎?
术后腹膜炎虽为严重并发症,但在规范操作与严密监测下是可以预防的:
术前充分准备,控制感染灶(如胆囊炎、阑尾炎)
术中操作轻柔、减少污染、完善止血和引流
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交叉感染
加强对高危人群(老年人、糖尿病、免疫低下者)的监测
密切观察腹部症状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规范管理引流管,定期更换、保持通畅
及时处理术后腹胀、发热等“早期信号”
总结
术后腹胀虽然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如果持续时间长、程度加重或合并全身感染症状,就不能仅仅以“恢复慢”来解释。腹膜炎是一种潜伏在术后阴影中的“危机”,一旦发作可能进展迅速、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而言,提高警惕、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是关键。术后的每一次腹胀、每一次发热,都值得认真对待。
(姓名:赵建明;医院:遂平县人民医院;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