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髋关节置换术后,爸妈走路终于不疼了,可没想到一次摔倒又进了手术室。”
“做了人工关节还会骨折?假体不是应该很坚固吗?”
“防摔怎么这么重要?我该怎么做?”
许多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最怕的不是假体松动,不是术后感染,而是——摔倒导致假体周围骨折。这种骨折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时还需要二次手术甚至卧床数月,增加并发症风险。
那么,什么是假体周围骨折?它为什么可怕?如何才能真正有效预防?本文将一一为你解答。
一、什么是假体周围骨折?
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racture),是指发生在人工关节假体附近的骨折,最常见于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尤其是老年人群体。
根据骨折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
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发生在股骨柄周围;
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多见于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
肩关节、肘关节假体周围骨折:虽然少见,但同样严重。
它的特点是:
骨折复杂,治疗难度大;
多需要二次手术或翻修假体;
恢复期长,卧床时间久,风险高;
病死率甚至高于部分原发骨折。
二、谁是高风险人群?哪些人更容易发生?
不是每个人做完关节置换都会骨折,但以下几类人风险显著升高:
1. 高龄老人(>75岁)
骨质疏松、平衡差、反应慢,是摔倒和骨折的“危险组合”。
2. 骨质疏松患者
骨骼脆弱,哪怕轻微撞击也可能骨裂。
3. 曾经有跌倒史的人
有过跌倒经历的人,未来跌倒的概率更高。
4. 肌肉萎缩、四肢无力者
腿部肌力不足,行走不稳,易绊倒。
5. 视力差或服用多种药物者
如降压药、镇静剂会导致血压波动、头晕甚至昏倒。
6. 家居环境不安全者
家里地板滑、光线暗、杂物多,都可能成为“摔倒陷阱”。
三、为什么摔倒后更容易骨折在“假体附近”?
这是因为假体区域的骨骼在术后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骨质重塑”或“应力屏蔽”现象,即:
假体承载力强,骨头反而“偷懒”了,变得更脆;
某些假体设计会导致假体上下骨骼承受力不均匀;
假体周围骨本身就被削弱过,恢复较慢。
因此,哪怕轻微的摔倒,也可能导致假体周围骨折,甚至假体松动或断裂。
四、假体周围骨折会有哪些严重后果?
1. 需要再次手术
大多数假体周围骨折都不能简单打石膏处理,需重新开刀,有时还要更换假体。
二次手术恢复时间更久,费用也明显高于初次置换。
部分患者因为无法站立行走,长期卧床,出现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年长患者常因此失去信心,害怕再站起来,甚至抑郁、退缩。
五、如何有效预防假体周围骨折?
1. 防摔,是核心中的核心!
“不摔倒”是避免假体周围骨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防摔的实用建议:
家中地面要防滑:可铺防滑垫,清除地上的杂物与地毯边缘;
卫生间安装扶手:洗澡时更安全,避免地面湿滑跌倒;
卧室夜灯常亮:夜间起夜有充足光线;
穿防滑鞋,忌拖鞋:特别是出门时;
行走辅助工具:如手杖、助行器,初期康复阶段必不可少;
避免独自外出爬楼梯:有家属陪同或扶手支撑更安全。
2. 术后康复锻炼不能少
不要因为怕摔而不动!科学锻炼可以:
增强腿部肌肉力量,提升稳定性;
改善平衡感,预防跌倒;
增强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推荐项目:康复操、坐位拉伸运动、靠墙站立训练、太极等。
3. 积极治疗骨质疏松
如果是骨质疏松患者,术后仍需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
补充钙和维生素D;
使用药物如阿仑膦酸钠、雷洛昔芬、地舒单抗等;
定期监测骨密度。
4. 药物管理和慢病控制也不能忽视
降压药、安眠药、利尿剂等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或意识不清,增加跌倒风险。术后患者需:
规范服药;
控制血压、血糖;
保持良好睡眠和饮食。
5. 定期复查关节假体情况
术后定期复查X线或CT检查,了解假体位置和骨质变化,若有早期松动或骨质流失迹象,可及时干预,防止骨折。
六、万一真的摔倒了怎么办?
先保持冷静,不要强行起身;
检查伤口、患肢是否肿胀、剧痛、变形;
第一时间就医拍片检查,明确是否有骨折或假体松动;
若确诊骨折,需根据骨折类型决定是否手术治疗。
结语
人工关节的确能大大改善疼痛和活动功能,但它不是刀枪不入的盔甲。术后跌倒,就像是对假体周围骨骼的“暴击”。防摔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一场守护健康的战役。从改造家居环境,到科学康复锻炼,从控制骨质疏松,到谨慎用药,每一项细节都关乎假体的“寿命”和生活的“质量”。别让一次摔倒,毁了你的康复努力。从今天起,防摔护骨,稳步前行!
(作者:廖磊;单位: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科室:髋关节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