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近期,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持续引发关注。据通报,7月20日至26日新增2940例本地病例,累计已达4824例,目前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面对这一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了解它的特性、症状、治疗与预防方法,才能科学应对。
一、认识基孔肯雅热:为何传播迅速?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蚊)叮咬传播,目前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指出,其传播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 我国人群对该病毒普遍缺乏基础免疫力,部分地区病毒的R0值(基本传染数)可达7左右,比登革病毒高2-3倍,传播效率更高;
• 人是病毒的传染源,可通过“人-蚊-人”链条扩散,加上现代交通便捷,病毒能借助人员流动进入新的蚊媒区域,扩大流行范围。不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仍能控制疫情,目前处于防控的关键窗口期。
二、典型症状:发热、皮疹、关节痛要警惕
感染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三大核心症状,需重点关注:
• 发热:多为中低热,一般持续1天左右,部分患者可能更长;
• 皮疹:手脚或全身出现红色皮疹,伴随瘙痒,范围可能逐渐扩大;
• 关节痛:发热时多伴有关节疼痛,多数患者一周内好转,但少数病例的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影响日常活动(如打字、做家务等)。
需特别注意:婴儿、65岁以上老人、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属于高危群体,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症状后需尽快就医。
三、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科学应对症状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能更全面缓解症状、加速康复。
(一)西医对症处理:快速缓解紧急症状
• 退热:体温超过38℃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每4-6小时可重复一次(每日不超过4次)。禁用阿司匹林,以免加重关节损伤或诱发出血风险。
• 止痛:关节疼痛明显时,在排除登革热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的止痛药物,避免自行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 基础护理: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补充水分防脱水;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皮疹以防感染。
(二)中医特色干预:辨证施治,缩短病程
中医将其归为“湿热疫毒”范畴,通过分期分型治疗,内外结合缓解症状:
• 内服方剂:急性期用清化汤、当归拈痛汤等清热祛湿、通络止痛;恢复期用生脉散合四君子汤益气养阴,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 外治手段:四子散热奄包外敷关节止痛、止痒散外洗皮疹止痒,针灸、中药熏洗则能疏通经络,减少口服药使用。
• 效果显著:数据显示,系统应用中医药可使关节痛、皮疹、发热病程分别缩短1.1-2.1天、0.7-1.5天和0.5天,加速康复。
(三)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全程护航
• 急性期:西医快速退热、止痛缓解紧急不适,中医同步清热祛湿,阻止病情进展;
• 恢复期:中医调理体质减少关节痛后遗症,西医监测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降低重症风险;
• 个体化方案:针对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采用“西药对症+中医外治”(如小儿推拿、耳穴贴敷),减少药物副作用。
四、预防关键: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链
基孔肯雅热由蚊子传播,做好防蚊和清除孳生地是核心:
• 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理阳台、院落、屋顶排水槽等积水;储水容器加盖;水生植物每3天彻底换水并刷洗容器,杜绝蚊子产卵环境。
• 个人防护:家中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用蚊帐;户外穿浅色长袖长裤,避开伊蚊活跃的日出前1-2小时、日落前后1-2小时;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
• 及时就医:若在疫情地区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避免延误治疗。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掌握科学的防治知识,做好个人防护,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让我们一起行动,远离蚊子侵扰,守护自身与家人健康!
(姓名:武真真;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急诊门诊;职称: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