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压疮告急 漯河市三院(市妇幼保健院) 医护上演7天“伤口保卫战”
时间:2025-07-18 10:54:21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荆明
近日,漯河市三院(市妇幼保健院)神经内科接收的87岁高龄患者,入院时伴有两处2期压力性损伤——伤口渗液不止、患处组织泛红,这不仅揪紧了家属的心,更对科室护理团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苛考验。
“收到情况,立刻介入!” 压力性损伤小组成员迅速响应,伤口治疗师段真真第一时间赶到患者床旁,即刻启动标准化处置流程:对伤口状态进行细致评估,制定“预防+治疗”双轨方案。为防止损伤加重,气垫床被及时启用,翻身护理严格按规范执行;针对伤口愈合问题,团队创新运用湿性愈合理念,将泡沫敷料精准贴合患处,全程采用无痛换药方式,让老人在舒适中接受治疗。
从“评估-换药-评价-再评估”的科学闭环管理,到每日观察、动态调整的细致跟踪,小组成员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打破了 “高龄患者伤口难愈合”的固有认知。7天后,当揭开敷料的瞬间,两处压力性损伤已顺利愈合,老人舒展的眉头与家属感激的笑容,成为对治疗效果最生动的肯定。
这并非一次偶然的成功,而是医院压力性损伤小组日复一日深耕专业领域的必然结果。多年来,团队始终坚持快速响应的协作机制,打磨个体化精准照护方案,积极将前沿医疗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把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细节。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专业积淀,让“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地生根。
健康科普:
压力性损伤,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褥疮,是因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组织破损和坏死的病症。它多发生在老年人、瘫痪患者、昏迷患者等群体中。老年人由于皮肤弹性差、血液循环慢,发生压疮的风险是年轻人的 3-5倍;瘫痪和昏迷患者因自主活动能力丧失,局部长期受压,同样是高发人群。
压力性损伤有多种类型,具体表现如下
1期:皮肤完整,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出现压之不褪色的局限性红斑,像骶尾部可能有边界清晰的淡红色区域,按压后不变白。
2期:部分皮层缺失,可能是表浅开放性溃疡(创面粉红色、无腐肉),也可能是完整或开放/破溃的血清性水疱,比如足跟可能出现小水疱或水疱破溃后的浅溃疡。
3期:全层皮肤缺失,可见皮下脂肪,有腐肉,可能有潜行和窦道,如骶尾部的较深溃疡能看到皮下脂肪,周围有黄色腐肉。
4期: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骨骼、肌腱或肌肉暴露,有腐肉或焦痂,常存在潜行和窦道,例如髋关节处可见骨头和肌肉暴露,周围有大量黑色焦痂和黄色腐肉。
不可分期: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伤口基底部被腐肉或焦痂覆盖,无法确定损伤深度。
深部组织损伤期:皮肤完整或破损,局部呈紫色或褐红色,或有充血水疱,该区域可能有疼痛、硬块、黏糊状渗出、潮湿、发热或冰冷等表现,如臀部皮肤发紫、触摸有硬块且患者疼痛。
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方面避免压力性损伤
皮肤护理:长期卧床患者至少每天一次全身皮肤清洁,夏季出汗多可增至每天 2-3次;保持床单清洁、平整、无皱褶,及时清理食物残渣等异物,减少摩擦。
体位管理:一般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皮肤状况差、高危患者可缩短至 1-1.5小时;合理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分散身体压力。
营养保障:通过测量体重、血清蛋白水平等评估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低于 30g/L提示营养不良,压疮风险增加);增加鸡蛋、牛奶、蔬菜、水果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吞咽困难患者可将食物打成匀浆膳鼻饲。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压疮的成因、危害等知识,可借助图片、视频让他们直观了解。
若不幸发生压力性损伤,要及时就诊。伤口门诊有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坐诊,位置在门诊一楼中部,每周六下午正常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