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出山镇好家风特辑】韩堂村赵文学家庭——兄弟同心,不计得失;手足相扶,共担风雨
在西平县出山镇韩堂村,赵文学一家四世同堂的和睦景象,如同夏日里的清风,温润着邻里乡亲。这个儿孙满堂的大家庭,以无形的家风家训为纽带,将孝老爱亲、团结互助的美德代代相传,兄友弟恭承祖训,阖家和睦启新篇,成为出山镇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的生动注脚。

走进赵文学的家,93岁高龄的老母亲虽行动不便,却总是笑意盈盈。这个家庭的温暖,首先体现在对老人的悉心照料上。赵文学兄弟三人,老二不幸离世后,照顾母亲的责任便落在了他和老三身上。没有刻意的约定,兄弟俩始终遵循着“尊重老人意愿”的原则。赵文学与妻子守在家乡务农,便承担起日常照料母亲的重任;老三在郑州工作,逢年过节总会带着家人返乡团聚,母亲也时常到郑州与三儿子同住,享受天伦之乐。这么多年来,兄弟俩从未因赡养老人的问题红过脸,这份无需言说的默契,正是手足情深的最好证明。
“婆婆是个心肠特别好的人。”赵文学的妻子提起婆婆,满眼感激。她回忆起刚嫁入赵家时,既不会做饭,也不熟悉农活,是婆婆手把手耐心教导。“我学得慢,婆婆从不责怪,总是笑着说‘慢慢学,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在婆婆的言传身教下,这个家庭的婆媳关系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相处,更像是母女间的温情互动。如今,她将这份耐心与包容传递给下一代,家中晚辈们对长辈的孝顺,早已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

这个家庭的良好家风,源头可以追溯到赵文学的父亲——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老人性格耿直,曾担任村委主任,骑着自行车跑遍全村处理邻里纠纷的身影,至今仍被村民们津津乐道。“那时候谁家有矛盾,只要他到场,三言两语就能把事儿说开。”村民们回忆道,老人对村民的需求向来一呼即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家庭里,他更是重视教育的“大家长”,常对孩子们说:“好好读书,走正道,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正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正直与担当,为这个家庭奠定了淳朴向善的家风基石。
如今,赵文学的儿孙们在郑州打拼,却始终牢记着祖辈的教诲。每逢假期,孩子们总会回到韩堂村,帮着家里干农活、陪老人聊天。“爷爷常说,不管走多远,根都在这里。”赵文学的孙子说,父辈们的相处模式,让他懂得了“家和万事兴”的真正含义。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赵文学一家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家风家训的当代意义。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打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旧观念,摒弃了兄弟反目的俗套,用亲情与理解构建起新时代农村家庭的和谐图景。这份跨越四代人的温暖,如同一颗种子,在韩堂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带动着出山镇越来越多的家庭崇尚文明、传递善意,让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在乡土间静静流淌。(冯占华 何溪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