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杨洋 李媛媛 付瑞清 罗佳琳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坚守如星辰般璀璨,照亮乡村的田野;总有一些信念如磐石般坚定,托起庄稼人的希望。在延津县马庄乡,丰金军与天脊化肥的故事,便是这样一段用三十年光阴书写的传奇。
7月的延津县马庄乡,蝉鸣声裹挟着热浪在田间流淌。马庄乡天脊化肥专营店的玻璃橱窗上,“诚信经营三十载 良肥惠民心不变”的字样被擦得锃亮——这是店主丰金军特意让人新换的。

上午十时,店里刚送走来购买天脊化肥的周老头,又有几个热得满头大汗的庄稼汉来到店门口问:“老丰,还有天脊硝酸磷肥吗?”
“有,有,要多少,我帮你装车。”丰金军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帮农户将化肥装上车。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道:“天脊集团让我有机会将优质化肥带给农户,带到田间地头,我会一直干下去、走下去。”
从20吨到800吨:三十年只啃“硬骨头”
1995年夏天,26岁的丰金军怀揣着对土地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在马庄乡开了个化肥专营店,“天脊化肥”几个大字在门头高高挂起。然而,新事物的接受并非一帆风顺。那时,乡亲们对“天脊”这个新牌子充满质疑:“咱种了几十年的地,尿素才是正经肥,这新牌子这么贵,庄稼能高产吗?”
开店第一天,丰金军带着十几袋化肥到田间地头推销,傍晚时,只卖出去3袋。但他没有气馁,坚信“贵有贵的道理”。他在店里不厌其烦地给农民讲解产品手册:“‘天脊’牌硝酸磷肥采用挪威海德鲁工艺技术生产,是完全化学合成的高效硝基复合肥,营养全面,含有钙、镁、硫、铁、硼、锌、钼等中微量元素和硝酸稀土,肥效显著,能迅速提苗、壮苗,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品质。
刚开始没人信,他就每天重复讲解,还把购买过天脊化肥农户的家庭地址和电话记在小本本上,经常进行跟踪回访,自己也每天都往田间地头跑。
蒋班枣村的王婶喜欢用低价格的化肥,结果玉米苗期根茎细弱,叶片发黄,急得直抹泪,跑到丰金军的店里求助。丰金军二话不说,开上车带着王婶就下了地。他扒开土查看根系,又掰着叶子比对,耐心解释道:“婶子,您这是玉米生长期间缺少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导致的玉米发黄不长,要及时追施磷肥、氮肥或复合肥料。”说完,他顺手送给王婶几袋天脊的试用装肥料。一个月后,王婶的玉米到拔节抽穗期,比邻居家的茎秆粗壮,叶片黑绿,穗子还大。王婶手摸着玉米棒子高兴地说:“要想庄稼长得好、高产,还得用好化肥呀,这不信不行,我是终于服气啦!”

第二年春天,找他买肥的人多了起来。丰金军在车里装着样品和《天脊化肥使用手册》,走村串户开“田间课堂”。“刚开始总怕砸了招牌。”丰金军摸着柜台边磨得发亮的木纹感慨道,“30年没卖过一袋假肥,没跟老乡红过一次脸。”他的手机24小时开着,微信里“马庄农资服务群”500人满员。每天早上7点,他准时发天气预报:“今儿有雨,追肥别赶早”;下午5点补一句:“玉米抽雄期缺钾,用天脊高钾复合肥管事儿”。群里有人晒苗情,他秒回:“这是叶尖发黄,缺锌,明天我带叶面肥来。”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天脊化肥的销量逐年攀升。2000年,销量突破120吨;2010年,达到200吨;2023年,增至600吨;2025年,他保守估计将达到800吨。墙上挂着的销售台账,从泛黄的1995年记录到最新的电子表格,每一页都写满了“天脊”的故事。
蒋大爷的“100亩账本”:便宜不是真划算
马庄乡蒋班枣村的蒋大爷,是丰金军的“活广告”。68岁的他蹲在自家地头,裤脚沾着泥,掰着指头算账:“我种100亩地,头回用天脊那会儿,差点跟老丰翻脸。”
那是2008年,蒋大爷图便宜,小麦返青时追了尿素。“想着尿素劲儿猛,能多打粮。”结果麦叶先是发黄,接着整片打蔫,像被火烤过似的。他急得蹲在地里抽了半包烟,摸出手机拨通丰金军的电话:“小丰啊,我是不是买到假化肥了?我种的小麦都快死了!”

半小时后,丰金军的摩托车“突突”响着冲进地头。他扒拉着麦秆看根系,又捏起土坷垃搓了搓:“叔,您这是买了假尿素!掺了硫酸铵的,前期猛长苗,后期脱肥。”他从车上卸下一袋天脊硝酸磷肥:“您先试试我们的肥,要是还不行,我拉走剩下的,分文不取。”
蒋大爷半信半疑,把30袋肥撒在20亩最差的地上。一周后,他蹲在地里直揉眼:“哎哟!这苗咋绿得跟染了色似的?”原本蔫头耷脑的麦秆挺得笔直,叶片油绿发亮。他赶紧给丰金军打电话:“小丰,再给我拉100袋!”那年秋收,20亩用了天脊肥的小麦,亩产比往年多了150斤。蒋大爷把剩下的尿素都给扔掉了:“便宜没好货,往后我就认天脊!”
现在,蒋大爷逢人就说:“小丰推荐的肥,比亲儿子还靠谱。去年我试着用天脊的硝酸铵钙肥料,土壤松得能攥成团,今年小麦穗子大得能压弯秆儿。”
3亩试验田:用产量说话的“笨办法”
2023年春天,丰金军做了个让乡亲们“看不懂”的决定——在村东头划了3亩地搞试验田。“一亩用天脊,两亩用其他肥,到秋收算产量。”他扛着锄头在地边立了木牌,上面写着“天脊vs常规肥 对比试验田”。

播种那天,村里围了一圈人。“老丰这是图啥?”“万一天脊不行,不是砸自己招牌?”丰金军蹲在地里扶犁,汗珠子摔八瓣:“咱卖肥凭良心,得让大伙儿亲眼见。”他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记墒情、测株高、拍照片,手机里存了两百多张对比图。
抽穗时,差异就显出来了。用天脊肥的那亩地,麦秆粗得像小拇指,穗子大、籽粒饱满;另外两亩的麦秆细得能随风晃,穗子稀稀拉拉。收割那天过秤时:天脊田亩产1480斤,常规田最高亩产1300斤。“乖乖!”人群里炸开了锅,种粮大户老周拍着大腿:“这差距,够买一袋肥了!”
试验田边,丰金军摸着金黄的麦穗笑:“一开始我也怕,怕天脊不行,怕乡亲们戳脊梁骨。”可收割机“轰隆隆”响着收粮时,他蹲在麦堆旁抓了把麦粒,放在嘴里嚼:“香!这麦子,真中!”
三十而立:要把“天脊”擦得更亮
时光荏苒,如今的丰金军已不再年轻,但他对天脊化肥的热爱与执着却丝毫未减。他的儿子丰习涛从农校毕业,天天跟着他跑田埂。“爸,现在都讲电商,咱要不要开网店?”习涛晃着手机问。丰金军把账本推过去:“先把这些农户的需求记熟了再说。”他的手机里存着2000多个农户的电话,谁家种了多少亩地,偏好啥肥料,比记自家亲戚还清楚。

“30年,我就信一个理儿——用好肥,人才能富。”丰金军站在店门口,望着田埂上扛着化肥袋的身影感慨道,“前天还有个老乡跟我说,用了天脊肥,玉米棒子大得能当枕头。”他掏出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今年的计划:“再办两场田间培训,给留守老人送施肥手册,把试验田面积扩大到100亩……”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店门口的“天脊”招牌被染成金色。风里飘来新拆封化肥的清香,在马庄乡的上空飘得很远很远。这清香,是诚信的味道,是坚守的味道,更是希望的味道。丰金军看了看招牌上的“天脊”二字,轻声说:“等我老了,就让丰习涛接着干。咱得把这招牌擦好,越擦越亮。”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天脊化肥不仅是一种肥料,更是一种信念,一种传承,它承载着庄稼人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