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团队深入一线 科学指导中药材产业保生产
时间:2025-07-30 09:15:10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代文娇
近期,受强降雨、高温干旱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给中药材产业带来严峻挑战。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中药材安全生产,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迅速行动,组织多支专家团队奔赴一线,开展调研与技术指导。
分类施策 严防次生灾害

作为河南省中药材核心产区,西峡县是全国闻名的“山茱萸之乡”,山茱萸、天麻、大叶百合等主导品种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然而,7月初西峡县出现强降雨天气,当地山茱萸、大叶百合等主导品种种植基地遭受不同程度损失。
7月4日,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遗传育种室主任、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技术岗位专家余永亮研究员带队赶赴西峡县太平镇,深入山茱萸、大叶百合基地调研指导。针对不同受灾情况,实地察看并制定分类救治方案。对积水严重地块,指导药农开沟排水、松土晾根,促进土壤透气,根系恢复;对倒伏植株,及时扶正固定,避免二次损伤;针对病害高风险区域,迅速喷洒杀菌剂,预防根腐病、叶斑病等雨后高发病害,加强田间检测。余永亮强调:“当前首要任务是阻断次生灾害链,通过科学管理帮助药材根系恢复活力,为后续生产创造条件。”
抗旱保产 技术落地

同时,豫北林州市正面临持续高温干旱天气。7月25日,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所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梁慧珍研究员率队赴林州市五龙镇,实地查看丹参、玄参等药材受损情况。
面对叶片卷曲、生长迟缓等问题,专家团队现场指导种植户采取补水灌溉、喷施叶面肥等措施,增强植株抗旱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产量损失。梁慧珍表示:“旱情下需科学调配水源,优先保障种苗和关键生长期作物需求,同时通过叶面营养补充降低蒸腾损耗,有效缓解短期干旱威胁,保障药材品质。”
科技支撑产业 筑牢中药材安全防线
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通过一线调研、技术培训、应急方案制定等多措并举,帮助药农科学施策应对,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专家团队提醒,各地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涝区加强病害监测,旱区合理调配水源,同时完善中药材种植保险机制,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为河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两地受灾药农正按照专家方案有序开展生产自救。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后续将持续跟踪灾情变化,提供病虫害防控、土壤修复等延伸服务,助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守护农民“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