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平顶山 > 正文
平顶山市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是什么?
时间:2025-07-30 14:54:55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是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请问今年平顶山市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是什么?”7月29日,在平顶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城市更新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提问说。

  “2025年平顶山主城区拟对100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聘请专业设计团队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把脉,遵循‘一街一策’原则,严格推行‘一拆五改五提升’标准体系,通过硬件改造+文化植入+治理创新的三维推动,高效实现从‘行有所巷’到行有所优的跨越,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扰民,建立全周期提速实践,快速推进,高效实施,确保背街小巷‘一次改造’到位。”平顶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书芳介绍说。

  截至目前,湛河区平高巷、卫东区三高巷、新华区云泽巷等58条背街小巷已改造完成,惠及群众约9万人。

  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平顶山市明确加强南北向支路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通行能力。

  2025年平顶山市扎实推进尊科路、姚孟规划路等20条市政道路建设,截至目前,已实现中银路、环岛西路、西高皇东路等11条道路全线通车。稻香路穿越孟宝铁路、和顺路改造、辉光路南延等9条道路正在加紧推进。分两批对57条破损道路实施综合提升改造,实现通行能力和道路形象“双提升”。

  推进游园建设。今年以来,平顶山市住建局强力推进城区20个游园和梅园公园提升改造,实施白鹭洲湿地公园改造、和顺路(新华路-诚朴路)南侧绿化,目前已新建口袋公园及城市美化绿化工程14处。

  其中正在建设中的平顶山湛河体育公园项目以“空间赋能、健康引领、智慧驱动”为核心,通过地上地下协同开发、生态与人文深度融合、公益与市场双轨运营,系统性解决了高密度城区的功能短板,显著提升了市民获得感与城市品质。

  平顶山山顶公园项目以“山为形、矿为魂、民为本”,通过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工业遗存价值重生、城市记忆永续传承。通过山前路的改造,不仅为市民上山提供了便利,也为城市增添了活力与色彩。

  湛北路(开源路至健民路段)提档升级改造项目以打造湛河青年城市客厅及幸福青年绿道为设计目标,遵循“文化为魂、生态为基、活力为引”的实施理念,科学划分为文化休闲、多彩生态、时尚乐活三大功能区域,进行差异化特色设计。该项目已在五一正式投入使用,其中配置的篮球场、霍比特小屋、微笑治愈墙等设施,已成为市民争相拍照打卡的热门地标。

  积极推动电梯更新。遵循“政府引导、业主自愿、属地管理、规范安全”原则,平顶山市有序开展了既有住宅电梯增设行动。

  截至目前,平顶山市区已成功加装电梯145部,另有34部处于在建阶段、309部待启动实施。紧紧抓住“两新”政策机遇,大力推动住宅老旧电梯更新。

  在2024年河南省获批的96台住宅老旧电梯更新项目里,平顶山市经住建部审核批准、纳入国家超长期国债补贴的电梯达82部,占比高达85.4%,成为全省电梯更新工作的“领跑者”,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老旧电梯更新“平顶山经验”。

  同时,该市还创新推行“政府推动、业主自选、行业监管、纪检监督”十六字方针,仅用4个月便完成82台老旧电梯的更新改造,惠及16个小区的万余名居民,打造出全省首个开工、首批完成交付的“电梯更新样板”。

  推进生态修复建设。白龟湖生态环湖路和透绿露水工程,是平顶山市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生态景观工程,通过科学实施密林疏伐、老化苗木移除等生态优化举措,因地制宜布局特色生态节点,匠心打造“爱心树”“湖畔幕语”等标志性景观,深度推动自然风光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协同提升。

  打通观湖视廊,形成疏林草地景观,市民能更近距离欣赏湖光山色,让昔日被密林阻隔的城市明珠,变身为开放共享的生态画卷,成为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魅力的城市会客厅,是平顶山城市焕新的标志性景观。

  北部环山生态路项目,于去年十月份开工建设,与城市外环线、沙河大道、白龟湖环湖路等共同组网,连接起五区、四县,构建市域一日游经济循环圈。

  平顶山西侧观景台兼自驾游营地建成后可满足市民观景、露营、休闲、停车、充电等多元化需求,实现"坐城揽山色,凭栏望湖光"的生态愿景。目前,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预计12月底可全部完工。

  抓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平顶山市立足盘活城区存量资源,统筹推进加油站、停车场、闲置废弃厂房等空间综合利用,通过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力度。

  2024年,已高质量完成727个公共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任务;2025年,计划再新建700个充电桩,进一步织密充电网络。

  同时,该市积极组织县(市、区)申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通过以创促建、以评促优,全面提升城乡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