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河南省收藏家协会玛瑙玉珠串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刘一田:玛瑙与老玉串珠的千年风华
时间:2025-08-17 11:37:03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杨存玲
近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玛瑙玉珠串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国内知名古陶瓷收藏家,同时也是国内知名、具有权威性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刘一田先生。令人惊叹的是,刘一田会长竟收藏数万条玛瑙手串、近十万条老玉串珠,这些藏品不仅数量惊人,质量、品质也十分高档,预估价值超4亿元,而他对此领域也有着独到且高屋建瓴的认知与学术研究。今天,他受邀为我们揭开这些古老饰品的魅力与奥秘。

刘一田先生藏品
刘一田表示,首先我们都知道玛瑙是大自然的杰作,形成于火山喷发后的地质变迁中,二氧化硅的结晶赋予它千变万化的色彩与纹理。红玛瑙如烈火般炽热,绿玛瑙似山泉般清幽,而缠丝玛瑙的纹理宛如丝绸交织,水草玛瑙则如水中摇曳的植物,每一颗都独一无二。
但我们更要深知,玛瑙手串与老玉串珠,作为承载着千年文明印记的器物,不仅是精美的饰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流转,凝聚着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工艺智慧与精神信仰,为我们探索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刘一田先生藏品
制作玛瑙手串需要怎样的工艺?
刘一田说,玛瑙手串和老玉串珠的制作工艺,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其演变过程见证了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从选材到成品,每一步都需匠心。选材时,质地纯净、纹理鲜明的原石是上乘之选;打磨时,需反复抛光以呈现光泽;穿孔则考验精准度,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最后,串珠的配色与排列更需艺术眼光——或同色渐变,或纹路呼应,方能成就一件精品。
刘一田说,在传统文化中,玛瑙象征吉祥与富贵。红玛瑙代表活力,白玛瑙寓意纯洁,黑玛瑙则能辟邪。古人相信长期佩戴可安神益气,虽未完全科学验证,但其文化价值早已深入人心。老玉串珠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厚,玉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深入人心,老玉串珠不仅是君子身份的象征,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刘一田先生藏品
老玉串珠的鉴别有何门道?
刘一田说,首先玛瑙手串和老玉串珠为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关于如何鉴别,一看“色”—— 真老玉色泽温润,过渡自然;二观“浆”——岁月沉淀的包浆触手温润,仿品则显生涩。此外,天然玉石的内部纹理如和田玉的“云絮”,敲击声清脆悦耳,而仿品多结构完美却声音沉闷。
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如何应对?
刘一田说,化学染色、高温做旧是常见伎俩,但真品包浆均匀,瑕疵自然。建议借助专业工具如红外光谱仪,或请教鉴定师。记住:真正的老玉孔道有磨损痕迹,纹饰线条灵动,绝非机械复制的呆板模样。

刘一田先生藏品
古代制作老玉串珠为何如此艰难?
刘一田说,古人用石器甚至青铜工具打磨,一颗直径1厘米的珠子需耗时数日。穿孔更如“刀锋起舞”,金属丝蘸解玉砂旋转摩擦,稍有不慎便碎裂。加之原料稀缺、工艺靠口传心授,成品率极低。每一颗老玉珠子都是工匠心血的凝结。
玛瑙手串和老玉串珠的工艺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古代制作这些串珠的工具从石器、青铜工具到后来的铁器,制作工艺从简单打磨到复杂雕刻,每一次进步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这些工艺细节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

刘一田先生藏品
为何玛瑙与老玉串珠收藏潜力巨大?
刘一田说,它们是历史的信物——或为贵族身份象征,或作祈福护身之物。通过它们,我们能触摸不同时代的审美与信仰。比如商周的粗犷、汉唐的华美,每一串都是文明的切片。另外,矿源不可再生,每件都是孤品。随着文化复兴,它们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正被重新发现。收藏不仅是投资,更是对传统的守护。
玛瑙手串和老玉串珠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稀缺性,受到了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通过收藏,我们可以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避免其流失和损坏。同时,收藏市场的活跃也促进了对这些串珠的研究和保护,推动了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
通过本次采访,刘一田的分享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些串珠不仅是饰品,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载体。期待更多人通过它们读懂华夏文明的深邃与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