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沁园街道:网格“显微镜”下的治理新图景
时间:2025-08-18 08:30:25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李娟
在基层治理的宏大叙事中,网格如同精密的“显微镜”,将社区的细微之处清晰呈现,让每一个民生诉求都能被精准捕捉。今年以来,济源沁园街道河清社区以“学查改·下到网格”为契机,凭借网格这一独特“视角”,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治理实践,绘就了一幅以小见大、高效能治理的温暖画卷。
网格“听诊器”:精准捕捉民生痛点
河清社区以6个小区的“小网格”为治理探头,开启了“揪细节、解难题、提质效”的攻坚行动。在壹号城邦小区,这个拥有2441户居民的庞大社区里,网格员们化身“听诊器”,带着登记册、握着笔,开启了全覆盖走访。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收集居民心声的机会,白天敲不开的门,就改在晚饭后再访;年轻人上班不在家,就打个电话耐心随访;独居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就坐在沙发上慢慢聊;实在见不到面的业主,则通过电子“二维码”广泛收集意见。
最终,网格员们收集了449条群众心声,并归类生成了29条居民诉求清单。这些清单里,既有“高层建筑外墙瓷砖脱落”这样的维修难题,也有“非机动车停车难”“电动轿车充电困难”的民生堵点;既有“高峰期堵车”的规划问题,也包含“遛狗不文明”“僵尸车占位”的共建矛盾。每一个问题看似零碎,却都像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居民最迫切的生活需求。例如,“僵尸车”占着公共车位,背后是稀有资源与居民合理共享的博弈;遛狗不牵绳引发纠纷,折射出社区文明公约落实的温差。网格员们用细致入微的走访,精准捕捉到了这些民生痛点,为后续的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商“联席会”:多元合力破解难题
面对这29条问题,社区没有将其视为社区和物业的“对立清单”,而是看作共治共管的“任务书”。拿到清单的第三天,社区书记便带着网格员,以及社区民警、调解员、法律顾问一同走进小区物业公司办公室,开启了一场直面沟通的“联席会”。
在这场会议中,没有客套寒暄,只有真诚的交流与共同解决问题的决心。民警从安防角度提出建议,调解员梳理纠纷解决思路,法律顾问讲解规范要求,各方合力推进问题解决。针对安全隐患类问题,如外墙瓷砖脱落,社区迅速协调物业划定警戒区,72小时内完成脚手架搭建,施工期间安排专人值守;对于电动车上楼情况,安排人员逐一排查并加强宣传引导,督促业主将电动车移至楼下规范停放;楼道杂物堆放问题,社区协调物业共同宣传提醒,重点入户沟通,争取业主理解。
在基础设施类问题上,物业积极作为,针对小区路灯损坏问题,1周内完成更换工作,并结合业主反馈优化供电时段;新增1处非机动车停放区,满足30辆电动车的停放需求;针对涉及占用绿地的非机动车停车棚建设事宜,启动全体业主意见征集工作,稳步推进各项流程。
对于管理服务类问题,社区与物业共同沟通加派人员加强高峰期车辆管理,引导疏通,保障小区通畅;针对遛狗不文明现象,联合发布“文明养犬倡议书”,由物业管家在业主群实时提醒,强化日常劝导。通过这场“联席会”,多元主体形成了强大的治理合力,共同破解了社区治理中的难题。
治理“放大镜”:小问题撬动效能大提升
这场从网格里发起的治理行动,带来的变化远不止于问题解决。社区建立起“网格员收集—社区分类—多元治理—居民评议”的闭环机制,29条问题中已有24条完成整改。对于剩余5条复杂问题,社区也明确了时间表和责任人,网格员每周至少2次实地跟进,记录施工细节、协调突发情况,确保按计划推进,并对推进缓慢的环节共同分析原因、优化方案。
如今,河清社区的网格员们依旧在网格里穿梭,笔记本上又记下了新的居民诉求。这些民生“小事”的解决,就像一颗颗纽扣,将党心民心紧紧连在一起。在沁园街道“学查改·下到网格”的实践中,河清社区以网格为“显微镜”,精准发现问题,以多元共治为“手术刀”,高效解决问题,以闭环机制为“保障网”,持续提升治理效能。一幅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温暖画卷,正在这里悄然铺展,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基层治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