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漯河 > 正文
裴城村的“活教材”:让创新理论扎根红土地
时间:2025-08-18 12:10:36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郑浩 通讯员 罗莹莹

  在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青瓦白墙的古村落,一场别开生面的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正在进行。没有生硬的文件宣读,只有乡音俚语里的“大道理”,红色基因与新思想在青砖黛瓦间交融,让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裴城村里藏“瑰宝”,理论宣讲领风骚

  裴城村里藏着一位宝,人人尊称的“杨老师”杨合兴,虽已退休却退职不褪色。自回到村里后,他如同一棵深扎乡土的老槐树,将心血全然倾注于裴城村文化历史的发扬传承。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讲解志愿者,更是一位深耕基层的理论宣讲员——以幽默风趣的故事化繁为简,将红色记忆娓娓道来;自编自导戏曲,带领村民组建“古韵新曲艺术团”,创演《将军情》等剧目,自制板车巡演六十余场,让苏进将军的忠勇事迹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他创新编排村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激活乡土文化基因。从整理红色教育基地资料、编写三万多字宣传文稿,到为苏进故居、沙北县委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义务讲解,他始终以躬行践言的姿态,将裴城村的千年文脉与革命薪火熔铸成生动的乡土教材。即便嗓音嘶哑仍坚持带队巡演,即便深夜归家仍笑言“为村里办事是应该的”,这份赤诚让每一位到访裴城村的客人,都在他的讲述中触摸到了历史温度,听见了文化传承的铿锵足音。

  文化大院里的“红色舞台”,鼓点唱响新思想

  裴城村的老戏楼早已蜕变为文化大院,此刻院内人潮涌动,笑语喧天。红绸缠绕的鼓槌在掌心翻飞,彩绸编织的腰鼓随舞步摇曳,腰鼓队的乡亲们一亮相,震天的鼓点便撞碎晨雾,唤醒了沉睡的古村。“咚咚锵——咚咚锵——”队员们踏着疾风般的节奏旋身腾跃,额角汗珠在晨光中折射出点点星火,恰似红色基因在血脉中的炽热传承。当鼓点渐歇,文化合作社的社员们接过话筒,一曲《将军情》悠扬而起:“自古道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断然弃笔从戎奔赴疆场……”字字句句勾勒出苏进将军戎马一生、以热血报效山河的壮阔画卷,将忠勇之魂浸润在每一个聆听者的心田。鼓声与歌声交织,古老戏楼的砖瓦仿佛也浸染了这份炽烈,在晨光中悄然诉说着一方水土永不褪色的文化薪火。

  红色教育基地的“实景课”,初心映照新时代

  裴城村的红色教育基地,深藏在苏进故居与沙北县委旧址之中。斑驳的一砖一瓦,无声地浸润着革命的温度。在这里,历史与现实悄然对话——当年党和群众“像捆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鱼水深情,恰是如今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党员带头破难题,群众携手奔前路,这份血脉相承的团结,让再高的坎儿也能踏成坦途。革命从未远去:苏进将军家书中的炽热初心,沙北县委马灯下的坚毅担当,早已化作裴城村振兴路上的鲜活注脚。历史旧址不再是沉默的遗迹,而是将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脉搏的理论课堂,让每个驻足的人都能触摸到精神的薪火相传。

  当裴城村的古村落遇上党的创新理论,青砖黛瓦间回荡的,既有革命岁月的铿锵回响,更有新时代的奋进强音。文化大院的鼓点、苏进故居与沙北县委旧址的故事,把裴城的“红色历史”讲成“身边变化”,把“创新理论”化作“生活实景”。就像裴度文化园那棵百年老树,根在裴城的红色热土里扎得越深,新时代的枝叶就越茂盛。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