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精准赋能 虞城县荠菜产业焕发蓬勃生机
时间:2025-08-29 14:50:22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洪聪聪
近年来,虞城县财政部门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将荠菜种植产业列为财政脱贫攻坚重点扶持对象,采用“小麦+甜玉米+荠菜”一年三季的生产模式,变传统一年两季为一年三季收成,提升了土地复种指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带动了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致富。虞城县财政局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精准滴灌”的方式,为荠菜产业注入强劲动力。2021—2025年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6897万元,系统布局、靶向施策,有效破解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激活了全链条潜能,书写了财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篇章。
多维发力:财政资金精准破瓶颈
财政资金的投入聚焦产业发展中最迫切、最关键的“痛点”精准发力,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和精准性。一是夯实产业化根基。针对初级加工能力不足、效率低下、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2021-2025年,累计投入3146万元,精准支持7家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及龙头企业,用于新建、改扩建标准化、清洁化厂房4.46万平方米,同步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277万元,专项用于引进自动化清洗分拣线11条、高温灭菌及真空包装设备28台套、清洗消毒机2台等关键设备。财政资金的注入,显著提升了加工环节的现代化水平和标准化程度,不仅大幅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更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与稳定性,为发展精深加工、拓展高端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破解存储痛点。为集中解决荠菜鲜销期短、集中上市价格波动大、储运损耗高等影响产业效益和稳定性的核心问题,县财政局统筹整合产业发展资金1302万元,科学规划布局,在3个主产乡镇,系统建设预冷库9座、万吨级标准化冷冻库7座,构建起覆盖主产区的冷链仓储网络,总库容突破3万立方米。冷链体系的完善实现了荠菜采收后的第一时间快速降温,最大程度锁住鲜度,减少营养流失和损耗,彻底改变了以往“季产季销”的被动局面,大大增强了加工企业的原料储备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富民强县:财政投入结出硕果
财政资金的精准投入,打开了虞城县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大门,昔日田间地头的零星点缀,如今已蝶变为集种植、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荠菜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全国荠菜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一是产业规模实现指数级跃升。种植面积由2010年9000亩扩至2024年12万余亩,年产量突破27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从2010年15%提升至2025年75%,虞城荠菜已从地方性特产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支柱产业。加工企业从2010年2家增至2025年26家,全产业链产值44亿元,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集群效应。二是增收致富成效凸显。截至2025年,直接或间接带动3万余人从事荠菜栽培、加工、冷藏、运输、销售等工作,全程参与采收荠菜的农民可增加工资收入3000—6000元,解决了大龄农民和弱劳动力增收难题,助力带动2300余户7000余人贫困户、脱贫户和监测户致富。除了直接参与种植,大量农民(特别是大龄农民)通过在剜菜、清洗、分拣、包装、运输、冷链管理等环节务工,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就业增收难题。三是品牌价值持续释放。2020年4月,虞城荠菜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1年5月,又获得了“绿色产品认证”。2022年3月,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示的“2022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虞城荠菜”也榜上有名。“虞城荠菜”已从地方品牌跃升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绿色名片”。
虞城荠菜产业的蓬勃兴盛,是财政资金精准滴灌、靶向发力的生动实践。通过聚焦加工设备现代化、厂房标准化、冷链体系化等关键环节,财政投入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瓶颈,显著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深刻改变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路径和乡村面貌。虞城县的实践充分证明,找准特色产业发展的“痛点”和“堵点”,用好财政资金这把“金钥匙”,就能有效激活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繁荣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