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非金属矿物展馆“石头课堂”——双线研学,让科学走进生活
为打造“沉浸式科普”新场景,助力首届科普月“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主题落地,近期,信阳非金属矿物展馆联合上天梯管委会及相关企业,为信阳市第三小学三(15)班的同学们量身定制了一场“展馆科技启蒙+矿区实地印证”的双线研学活动。作为首届科普月的特色实践项目,两次活动聚焦同一批孩子,从“解码石头里的科学”到“触摸家乡的资源宝藏”,构建“理论-实践”认知闭环,让科普知识从课堂走向生活。
首站展馆:科普月里的“科技启蒙课”
6月2日,研学首站率先走进信阳非金属矿物展馆。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信阳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井强山教授讲解,以“身边的矿物宝藏”为主题,为孩子们开启科学探索之门。展厅内,井强山结合科普“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用“亿万年前火山喷发孕育矿物”的故事,替代晦涩的地质术语,展柜里“会发光的石英”“能吸水的膨润土”等标本,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科学藏在身边”。

二楼省重点实验室成为科普月里的“神奇角落”。扫描电子显微镜将矿石放大数万倍,纳米级的结构纹理清晰呈现在屏幕上,孩子们挤在操作台前惊叹:“原来我们摸起来光滑的石头,里面长这样!”讲解员配合首届科普月“互动体验”的理念,操作X-射线衍射仪为矿石做检查、用能谱仪分析元素组成,还特意针对孩子们熟悉的猫砂,讲解“膨润土里的特殊成分如何锁水”。

互动区更是热闹非凡,贴合科普月“动手学科学”的宗旨:陶艺台上,孩子们用矿物原料泥土捏出“五颜六色的小碗”,感受资源的可塑性;香皂工坊中,调色素、滴精油,看着透明皂液凝固成彩虹香皂。但体验过后,不少孩子提出疑问:“这些珍珠岩、膨润土在咱们信阳哪里能找到呀?”“猫砂生产线真的能把原矿变成我们看到的样子吗?”——这些从启蒙中诞生的好奇,也为科普月后续的“实地研学”埋下伏笔。

再赴矿区:科普月里的“实践验证课”
9月21日,作为首届科普月“延伸实践”环节,孩子们带着展馆里的疑问,走进信阳市上天梯采矿区与上天梯怡和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开启“寻找答案”的旅程。刚踏入矿区安全区域,工作人员手中的珍珠岩、膨润土原矿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和展馆里的标本一模一样!”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接过原矿,触摸着“沙沙的质感”“柔软的质地”,脑海中瞬间串联起科普月首站学到的“火山成因”知识,“原来课本里的地质故事,就发生在咱们家乡!”

在怡和矿产公司的猫砂生产线,讲解员围绕科普月“知行合一”的目标,用“机器魔法师”的比喻,演示原矿从破碎、研磨到成型的全过程。当看到传送带上的猫砂成品,孩子们立刻联想到展馆里的科学原理:“就是这样利用膨润土的锁水能力!”他们亲手触摸猫砂,对比原矿与成品的差异,之前在展馆里的疑问一一解开。有孩子兴奋地说:“科普活动先学了知识,现在终于看到真的生产线了,太神奇了!”

科普月闭环:让科学素养在“学-探”中生长
作为首届科普月的标志性实践活动,这场“展馆+矿区”的双线研学,不仅让孩子们的科学认知层层递进,更丰富了科普月的活动形式。三(15)班班主任周红霞老师表示:“首届科普月强调‘让科学触手可及’,这两次活动正好做到了——先在展馆学原理,再到矿区见实物,孩子们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知识,这正是科普的意义所在。”

家长们也对科普月的活动赞不绝口:“孩子现在会主动和我们讲‘科普月里去了展馆和矿区’,还拿着猫砂说里面的科学道理,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看书管用多了!”信阳非金属矿物展馆负责人指出,此次与化学化工学院合作的研学活动,为首届科普月探索了“室内启蒙+室外实践”的新模式,未来将以科普月为契机,持续优化“一矿一课堂”的科普矩阵,让更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

首届科普月期间,信阳非金属矿物展馆还将依托学科优势,推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科普活动,以此次双线研学为起点,推动科学知识走进校园、走进社区,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注入“师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