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关注 > 正文
对话收藏大家刘一田:古珠玛瑙玉串的前世今生——专家解读玛瑙手串和老玉串珠系列报道之五
时间:2025-09-24 08:12:31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杨存玲

  在收藏界,刘一田的名字如雷贯耳。作为中国玛瑙串收藏第一人、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古陶瓷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古玉珠玛瑙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创始人,他的藏品规模与质量令人惊叹,多位国博专家见到其收藏的古玉玛瑙串藏品后,一致认为其收藏的古玉玛瑙串价值高达 7 亿多元。近日,本报记者与刘一田会长深入对话,探寻古珠玛瑙玉串背后的历史文化、收藏价值与收藏潜力。

  刘一田会长藏品

  古珠玛瑙玉串的历史溯源

  刘一田会长介绍道,古珠玛瑙玉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从新石器时代的简单石珠,到商周时期精美的玛瑙饰品,再到战国时期闻名遐迩的“战国红玛瑙”,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目前市场行情价,一个老的玛瑙珠子价值几万元、十几万、有的甚至几十万元不等,在北京的一次春季拍卖会上,一件由西周玛瑙珠组成的玉组珮配项饰拍出了50万元的高价,这都属正常的市场反映,也充分展现了古珠玛瑙玉串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地位。

  在古代,玛瑙与玉石不仅是美观的装饰品,更是权力、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商周时期,玛瑙饰品已成为贵族阶层的专属,彰显着身份的尊贵。而玉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君子比德于玉”,老玉串珠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是君子身份的象征。

  刘一田会长藏品

  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谈及古珠玛瑙玉串的制作工艺,刘一田会长眼中满是赞叹。他表示,从选材到成品,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选材时,需挑选质地纯净、纹理鲜明的原石;打磨过程中,工匠们反复抛光,只为呈现出最完美的光泽;穿孔环节更是考验精准度,稍有偏差便会前功尽弃。

  在古代,制作工具相对简陋,从石器、青铜工具到后来的铁器,每一次工具的革新都推动了制作工艺的进步。古人用石器甚至青铜工具打磨珠子,一颗直径1厘米的珠子往往需耗时数日。穿孔时,金属丝蘸解玉砂旋转摩擦,稍有不慎珠子便会碎裂。加之原料稀缺、工艺靠口传心授,成品率极低,使得每一颗古珠玛瑙玉串都显得弥足珍贵。

  刘一田会长藏品

  吉祥寓意与精神寄托

  古珠玛瑙玉串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刘一田会长介绍,玛瑙象征着吉祥与富贵,不同颜色的玛瑙寓意各异。红玛瑙代表活力与热情,白玛瑙寓意纯洁,黑玛瑙则能辟邪。古人相信长期佩戴玛瑙手串可安神益气,虽未得到完全科学验证,但其文化价值早已深入人心。

  老玉串珠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厚。玉被视为吉祥、高贵和纯洁的象征,深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喜爱。每一串老玉串珠都可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蕴含着古人的审美观念、工艺水平和文化信仰。它们或是达官贵人彰显身份地位的佩饰,或是人们祈福、辟邪的信物,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精神寄托。

  刘一田会长藏品

  稀缺性与独特性铸就的投资潜力

  在刘一田会长看来,古珠玛瑙玉串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首先,其矿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优质的玛瑙与玉石资源日益稀缺,每一串珠子都成为不可复制的孤品。其次,古珠玛瑙玉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

  近年来,古珠玛瑙玉串在收藏市场上的表现十分亮眼。优质的战国红玛瑙价格涨幅显著,部分精品甚至在短短几年内价格翻了几百倍。在各类拍卖会上,古珠玛瑙玉串屡屡拍出高价,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刘一田会长表示,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热爱不断加深,古珠玛瑙玉串的收藏价值还将持续提升。

  刘一田会长藏品

  收藏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文化传承助力发展

  谈及古珠玛瑙玉串的收藏潜力,刘一田会长充满信心。他认为,随着文化复兴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热爱传统文化,古珠玛瑙玉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艺术与历史价值正被重新发现。收藏不仅是一种投资行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同时,收藏市场的不断规范与完善,也为古珠玛瑙玉串的收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专业的鉴定机构与交易平台不断涌现,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与便利。刘一田会长建议,收藏爱好者在入手古珠玛瑙玉串时,应注重学习相关知识,提高鉴别能力,选择品质优良、来源可靠的藏品。

  刘一田会长藏品

  在与刘一田会长的交流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了古珠玛瑙玉串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不仅是精美的饰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传承者。相信在以刘一田会长为首的收藏大家推动下,古珠玛瑙玉串的收藏价值一定迅速提升,同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编辑:冯雅楠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