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慈善事业和低收入人口监测服务中心挂牌成立
时间:2025-09-24 14:58:49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侯林峰 通讯员 宋卫峰
近日,卢氏县慈善事业和低收入人口监测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全国防止返贫帮扶政策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县,卢氏县民政局以此为契机,整合编制资源下沉基层,成功构建“政策统筹、数据联通、服务直达”的帮扶新体系,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卢氏方案”。

机制破局:打通政策衔接“最后一公里”
新机构的成立,彻底打破以往救助政策“分散运行、衔接不畅”的壁垒。以统一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为核心,卢氏县创新构建三大机制,打造精准高效、协同联动的帮扶工作格局。

卢氏县建立由民政部门牵头,乡村振兴、医保、人社等12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农业农村、社保、医保等多领域数据,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目前,该数据库已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基础信息与多部门动态数据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实时更新、高效共享。同时,围绕城乡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人口等重点群体深化社会救助扩围增效,确保救助资源精准覆盖困难群众。
升级“智慧防贫信息平台”后,卢氏县形成“线上预警 + 线下核查”双轨模式:每月比对多部门数据,细化“个人申报+入户核查+信息比对+邻里走访+支出推算”认定流程,构建涵盖经济状况、重病重残等8个维度的风险评估矩阵。通过大数据自动比对触发预警,网格员第一时间入户核实,实现“政策找人”精准化。此外,统一家庭经济状况核算规则,明确不计入收入项与刚性支出项,杜绝漏救、重复救助。
针对不同致困原因,卢氏县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建立15项专项救助制度。累计为重病家庭实施医疗救助35488人次,拨付资金676.93万元,救治率达100%,同时资助2.78万低收入人口参保;完成2244人门诊重症慢性病鉴定、66户农村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222名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为70名残疾学生送教630余人次,发放困难学生资助金1008.008万元惠及16223人次。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联动人社部门开展技能培训、设置公益岗,筑牢民生兜底防线。
精准赋能:产业与救助“双向发力”
卢氏县紧扣地方产业特色,构建“兜底保障+内生发展”双轨模式,推动低收入群体从“被动救助”向“主动增收”转变。

依托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卢氏县推出“香菇贷”“中药材贷” 等特色金融产品,累计投放相关贷款 30 余亿元,监测对象户贷率达 35%。狮子坪乡宋云亭通过 “农户 + 企业” 模式,用 5 万元贷款发展香菇种植,实现稳定增收,成为特色产业帮扶的典型案例。
卢氏县建立了“救助对象劳动能力标识库”,将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推送至就业部门,通过技能培训、公益岗位安置、帮扶车间吸纳等方式促进就业。2025年以来,已开展技能培训4191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52人,设置乡村公益岗2945个、城镇公益岗83个、高校毕业生公益岗75个,发放补贴26.1万元,帮助28.65%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
整合慈善组织资源,搭建“需求-资源”智能匹配平台,深化“基础保障+延伸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近三年,卢氏县实施助老、助学、助残项目5个,累计惠及困难群众2.3万人次;2024年实施帮扶4462人次,让困难群众从“四处求助”变为“一键对接”,叫响“善行卢氏”慈善品牌。
服务升级:民生温度直达心间
以“民政为民”为核心理念,卢氏县从流程、宣传、基层力量三方面发力,推动服务效能跨越式提升。首先,推行“一张表单申请、部门并联审批”,实现身份证、残疾人证等证件资料共享,救助资金通过社保卡直达个人账户,减少群众跑腿次数,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服务”。同时,卢氏县采取“培训+宣传”双轮驱动,一方面开展社会救助政策专题培训,推动民政工作人员“政策一口清、业务问不倒”;另一方面公开全县社会救助服务热线,通过入户宣讲、微信推送、节日集中宣传等形式,普及分层分类救助政策,确保困难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管”。此外,该县通过“减县补乡”优化编制配置,向乡镇调剂事业编制并增设“低收入人口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一口受理、一窗通办”。村级层面整合村“两委”、驻村干部、网格员等力量,建立“1 名网格长+N名信息员”队伍,推动“防止返贫监测网格”与“社会救助网格”“双网融合”,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成效显著:剑指全国样板
如今,卢氏县在“两项政策”衔接试点中成效显著:将2025年农村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标准确定为9414元/人 /年,高于原省级防止返贫监测指导线;累计完成6万余条信息交叉核验,动态精准识别并分类标注低收入人口。其试点经验已获河南省委政研室关注推广、省民政厅高度认可,成为省级改革样板。
下一步,卢氏县民政局将持续总结试点经验,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功能,优化“线上预警+线下核查”流程,建立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年度评估调整机制,制定《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措施清单》与《衔接指南》,力争打造“数据互联、政策互通、服务互通”的全国样板,确保每一位困难群众在共同富裕路上“不掉队、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