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英豪镇周家山村:以工代赈结硕果 民生工程点亮乡村振兴路
时间:2025-09-24 15:16:41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侯林峰 通讯员 刘娜
9月19日,全省“以工代赈”现场会在三门峡市渑池县英豪镇周家山村圆满召开。作为全省首个“村民自建”以工代赈项目,周家山村通过该项目不仅让村容村貌实现“颜值”“品质”双飞跃,更探索出“建一批设施、带一批就业、育一支队伍”的可复制推广模式,凝练形成乡村振兴的“渑池经验”,为全省以工代赈工作提供了鲜活实践样本。

周家山村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804.9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资金785万元、地方自筹19.98万元。项目自启动以来,始终聚焦群众最关切的“出行、环境”两大核心需求,重点推进三大民生工程:完成2.47公里道路提升改造,彻底终结村民“出行难”的困扰;铺设9千米污水管网,系统性改善村内水体环境;集中整治荒草坡与垃圾坑,同步提升村容村貌,让昔日的乡村旧貌换上“新颜”。

“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英豪镇严格遵循以工代赈核心原则,创新推行“村民自建”模式,让当地群众真正成为项目建设的“主角”。截至目前,项目已吸纳210名当地群众参与务工,其中脱贫户达65户105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28.13万元,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与“照顾家庭”两不误。
“一开始我还担心项目跟咱老百姓没关系,没想到村里不仅让俺们参与施工,还邀俺们提意见。之前污水管网路线规划,我反映家门口那段不好走,村民理事会真的听进去了!”参与项目监督的村民王大姐话语里满是认可,而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也让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愈发强烈。
“项目既要建得快,更要建得好!”为守住工程质量底线,英豪镇构建起“政府监管+群众监督+第三方评估”的三重监督机制:镇纪委、农业办、振兴办组成专项督查组不定期巡查,村民代表轮流在施工现场“盯梢”,第三方监理按阶段开展质量评估。“每天都有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来检查,材料用得实不实、活儿干得细不细,大家都盯得紧,俺们干活也更得尽心!”参与施工的村民张师傅坦言,严密的监督不仅让工程质量有了保障,也让大家干得更安心。

道路宽了、环境美了、钱包鼓了,周家山村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以前出门全是坑洼路,现在家门口的路又宽又平,俺还能在工地上干活挣钱,一天能拿150块,不用跑远就能照顾家里,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在道路提升工程现场忙碌的脱贫户李大叔,擦着额头的汗珠,笑容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如今,随着项目持续推进,周家山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渑池经验”的示范效应也逐步显现。下一步,英豪镇将继续扛牢主体责任,通过倒排工期抓进度、优先吸纳重点群体抓赈济、制定长效机制抓管护,确保项目如期完工,让群众长期受益,真正把以工代赈项目打造成温暖民心、助力乡村振兴的优质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