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团队打造“创新密码”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9-25 09:50:48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金秋九月,中原大地即将迎来一场农业科技盛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第一届科技成果转化暨科企融合发展大会。将在26日开幕的这场聚焦农业强省建设的大会上,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多项突破性成果亮相,展示了其在中药材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领域的卓越成就。从“豫红花1号”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到金银花、菊花等道地药材的基因图谱绘制;从山区“光伏+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到支持企业药食同源产品加工生产线落地,这家省级科研机构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中药材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

破解种质资源“卡脖子”难题
在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解析红花的黄酮醇合成密码。2025年3月,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所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梁慧珍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揭示了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中CtMYB76基因对红花黄酮醇合成的关键调控作用。这一发现不仅为高品质红花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撑,更标志着我国在中药材功能基因研究领域跻身国际前列。
“科研创新必须紧扣产业需求。”梁慧珍介绍,研究所构建了覆盖全省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保存野生与栽培种质21000多份。针对传统红花品种多刺难采、含油量低等问题,团队历时8年从800余份资源中筛选出286份优良株系,通过“单倍体-化学诱变复合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豫红花1号”。该品种含油量达35%,较传统品种提升10%,且株高适中、分枝角度小,完美适配机械化作业。在2025年省生产试验中,其花丝和籽实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17.82%和21.65%,成为全国首个同时入选农业农村部和河南省农业主导品种的红花新品种。

类似突破正在多个领域涌现:团队解析了花色调控的分子机制,培育出耐寒性突破-5℃的“豫菊花1号”,将适种区北推百余公里。目前,研究所已选育新品种32个,获新品种权6项,制定标准90余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
构建“科研-企业-市场”闭环生态
走进新县昱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4条药食同源产品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以黄精、葛根为原料的冻干即食片,以石斛为配方的固体饮料……这些畅销全国的网红产品,其核心技术均源自河南省农科院院县共建项目实施的成果转化。
该所建立了成熟的“品种—技术—企业—市场”的转化机制。据介绍,通过与羚锐制药、同信药业等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所将亚临界萃取、真空冷冻干燥等20余项加工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新县丰远中药材基地,科研团队针对红花雨季易霉变难题,引入早熟品种与育苗袋移栽技术,使花期避开雨季,产品优品率提升至92%,帮助企业年增收超千万元。

数据显示,研究所累计建立示范基地16个,推广新技术500余万亩,带动农户12万户。其研发的“光伏发电+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技术模式,在新县箭厂河乡杨冲村示范区实现亩节本增效500元;林下石斛仿野生种植技术使林地综合效益提升45%,相关成果获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打造全产业链“智慧大脑”
“梁所长,丹参根腐病怎么防?”“颠茄草产量上不去咋办?”今年2月,在新县丰远中药材基地的春管服务现场,梁慧珍被种植户们团团围住。这样的场景,已成为研究所科技服务团队的日常。
依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团队,研究所组建了涵盖育种、栽培、植保等12个学科的专家服务团,在新县、济源等地建立“院县共建”示范县。通过“蹲点驻点+线上问诊”模式,团队累计开展培训300余场,培训农户2.6万人次。针对山区“靠天吃饭”的困境,科研人员在北冶镇骆岭村推广“育苗袋+生态种植”技术,使丹参亩产量从150公斤跃升至280公斤。
更深远的变化正在发生。在研究所推动下,新县成立中药材产业技术联盟,整合企业、合作社、农户资源,形成“科研机构提供技术—龙头企业带动加工—种植大户组织生产”的产业联合体。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8万亩,综合产值达27亿元,较3年前增长3倍。

擘画中药材产业新图景
站在农业强省建设的新起点,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已锚定更高目标。“我们将聚焦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绿色生产三大方向,实施‘种质创新2030’计划。”梁慧珍透露,研究所通过海外科学家工作室、海外特聘研究员打造国际化中药材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力争到2030年培育10个突破性品种,开发50项绿色生产技术,推动河南中药材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
在即将召开的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上,研究所将发布“中药材产业大脑”数字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溯源。同时,与华为、牧原集团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中药材采摘机器人、AI病虫害诊断系统等智能装备。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种质创新到产业变革,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正以科技创新的“金钥匙”,打开农业现代化的大门。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岐黄文化的中原大地上,一幅“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