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把中医馆打造成守护群众健康的“民心工程”
时间:2025-09-24 16:42:27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刘战强 孟召
“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很准确,业务分工更是明细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不仅要做到一年四次的健康随访,以及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体检,还要通过中医技术和服务下沉到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正规、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从而打破了‘看中医难、看中医贵’的壁垒。”近日,记者在平顶山市光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该中心负责人李燕平提起中医馆建设时,她自信满满地说道。

平顶山市光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于2022年建设成立。为给辖区居民提供一个更专业、更全面的中医药服务,该中心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服务能力,通过让新华区人民医院专家长期坐诊的方式,助力中医馆发展壮大。充分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技术支持和帮助,目前,中医馆相继开设了中医门诊、艾灸室、针灸室、熏蒸室、综合理疗室等10多个业务室。

顺着古色古香的走廊望去,来中医馆做治疗的患者来往不断,每个治疗室内的床位上也是躺满了就诊患者。“来这里治疗的患者都是中医的受益者,他们相信中医,并且我们的技术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该中医馆主任、副主任医师马永池说,58岁居民牛某因关节疼、腹疼、脓血便等不适症状自行到一家诊所就诊,经过半年的吃药治疗,费用没少花但病情依然反反复复。一次偶然的机会,牛某来到了光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泳池给患者诊断为湿热痹证。于是,他采用口服中药配合脐火灸,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关节疼痛、腹疼症状减轻,脓血便消失。
“我今天能自己走路了,经过这几天的治疗,让我的病情大有进展。这里的中医技术就是中。”正在做膝关节和脚踝疼痛治疗的刘大娘说道。69岁的她在20年前因车祸导致脚踝骨折,由于未恢复好便留下了疼痛后遗症,平时依靠抹药、贴膏药来缓解不适。多年来,脚踝的疼痛是越发严重,甚至因长期持重不平衡又造成了膝盖退行性病变和腰疼,刘大娘便遭受着多种疼痛折磨。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该中医馆找到了马永池主任,通过中药封包、烤电、雷火灸、走罐、微波等疗法,几天后,刘大娘疼痛症状稍有缓解。“我要坚持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下去,在这里让我看到了希望。”刘大娘满怀信心地说。
“中医馆开设以来,其中医技术不仅在治疗膝关节疼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疾病方面效果明显,而且在治疗或者调理肥胖、脾胃虚弱等方面也有独到之处。”该中医馆医生李春燕说道,她擅长运用针灸、穴位埋线、穴位贴敷、中药等治疗各种疼痛及调理各种慢性疾病,尤其是中医药对减肥的调理也是效果显著。该区24岁居民王某因180斤的体重,肥胖导致便秘、月经不调。来到李春燕门诊,通过中医诊断为脾虚湿盛。根据患者症状,李春燕采用针灸、艾灸调理,并进行电话随访、饮食指导后,王某不仅成功减重20斤,并且便秘和月经不调也得到了改善。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该中心中医馆在社区给居民提供了很多不同需求的中医药服务,非常受群众欢迎,它的成立不但完善了社区医疗服务内容,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基层健康保障模式,也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服务能力,通过日常的中医诊疗和健康宣教,让中医药文化融入居民生活,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增强了大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信任。
新华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宋丽说,为了让中医馆更好地发挥作用,该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基本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并通过多项举措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按标准配备并定期更新针灸、艾灸、中药熏蒸及康复理疗等设备,提升诊疗技术水平;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和进修,完善职称评定与激励机制;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在基本医疗基础上拓展治未病、康复理疗、养生保健与文化传播等服务,开展体质辨识、冬病夏治、膏方调理等特色项目;四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确保各馆熟练开展6类10项以上技术,并向基层机构辐射,提高应用率;五是丰富服务内容,通过健康义诊和中医市集活动增强群众认知和信任。
宋丽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有责任传承发扬。新华区将以中医馆建设为基础,补短板、强优势,推动中医药与基层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切实把中医馆打造成守护群众健康的‘民心工程’,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