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最近总是口渴、跑厕所、饭量大却反而瘦了。”
很多人以为是天气热、上火或者压力大,却没想到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灯”已经亮起。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常常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但其实,身体早已在悄悄提醒你!
一、糖尿病到底是什么?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长期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能力下降,导致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和储存。
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包括:
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无法分泌胰岛素。
2型糖尿病:最常见,约占90%以上,多与遗传、肥胖、生活方式有关。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首次发现的糖耐量异常,分娩后可恢复,但仍有高风险转为2型糖尿病。
二、警惕糖尿病的“3多1少”
糖尿病的经典症状为“三多一少”:
多饮:总觉得口渴,即使喝了很多水还是口干舌燥;
多尿:排尿次数增多,夜尿频繁;
多食:饭量明显增加,容易饿;
体重减轻:吃得多却持续瘦,尤其是短期内明显下降。
此外,还有一些不典型但常见的早期表现:
容易疲劳、嗜睡;
皮肤瘙痒、特别是外阴部位;
反复感染,如皮肤疖肿、泌尿道感染;
视力模糊、眼干;
手脚麻木、刺痛感。
这些症状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出现,但一旦出现多个,就要及时就医检测血糖。
三、糖尿病的危害不容小觑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起的并发症。若控制不佳,可能出现以下严重后果: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糖尿病肾病: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糖尿病足:由于神经和血管受损,脚部溃烂甚至需要截肢;
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烧灼感、疼痛等。
因此,糖尿病管理的目标不只是降血糖,更是预防并发症。
四、谁是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你是否属于高危人群?以下特征需特别留意:
年龄 ≥ 40 岁;
肥胖或超重(BMI≥24);
有糖尿病家族史;
高血压、高血脂;
久坐少动、饮食不健康;
妊娠期糖尿病史或多囊卵巢综合征;
女性曾生育过体重超过4公斤的婴儿。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项或多项,建议每年进行血糖筛查。
五、如何确诊糖尿病?
确诊糖尿病主要依据以下检测指标:
空腹血糖 ≥7.0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
有症状时,只需一次异常即可诊断;无症状时,需重复检测或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判断。
六、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的第一道防线
好消息是,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对于高危人群,调整生活方式尤为关键:
1. 饮食控制:少糖少油多蔬菜
控制总热量,避免暴饮暴食;
限制高GI(升糖指数)食物,如甜点、米饭、白面包;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糙米、豆类、蔬菜;
均衡摄入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2. 规律运动:动起来就是“降糖药”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
搭配力量训练,如哑铃、深蹲;
老年人可以选择太极、体操等缓和项目;
饭后散步15~30分钟,有助控制餐后血糖。
3. 管理压力与睡眠
慢性压力会影响胰岛素功能;睡眠不足也会扰乱内分泌。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
七、正确认识药物治疗
一旦确诊糖尿病,根据病情可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很多人对用药存在误区,认为“吃药会伤身体”、“胰岛素一打就停不下”。
事实上,规范用药是延缓并发症的关键,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不可擅自停药或乱用偏方。
结语
糖尿病的可怕,不在于“糖”,而在于“拖”。别再轻视“口渴多尿”的信号,别等体重骤降才引起警觉。主动筛查,科学管理,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的健康“控糖护航”。
(作者:焦培林;单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科室: 内分泌科;职称: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