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洗脚或买鞋时,发现孩子的脚掌没有明显的弓形,看起来“脚底平平的”。有的觉得只是“宝宝还小,长大就好了”,有的则开始焦虑:是不是扁平足?需要治疗吗?会不会影响走路?事实上,儿童扁平足并不罕见,但如果忽视了它的发育过程和关键信号,可能会为孩子的体态、运动能力甚至成年后的关节健康埋下隐患。
今天,我们就带你全面认识儿童扁平足:它是什么、哪些是正常的、哪些要重视、该如何观察和干预。
一、什么是“扁平足”?为什么儿童常见?
所谓扁平足,是指足弓结构塌陷或发育不良,导致足底呈现平坦状态。正常的脚底在站立时,中间应该有一个向上的弧度,即“足弓”。这个足弓就像汽车的减震系统,能分散走路或跳跃时的冲击力,保护膝盖、髋关节和脊柱。
儿童在出生时足弓尚未发育完善,加之足底脂肪较厚,常常表现为“看起来是扁平的”,这种被称为“生理性扁平足”。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韧带发育增强,大部分孩子在6~8岁之间足弓会自然形成。
但是,如果到了学龄期后仍然扁平,特别是出现以下表现,就要引起警觉:
走路容易累,走一会就喊腿疼、脚酸;
鞋子磨损异常,尤其是内侧磨得特别快;
足部内翻、膝盖向内、站姿不正;
平时不爱运动、易跌倒、不敢跑跳;
站立或行走时足弓完全贴地,没有任何内侧隆起。
这些可能是病理性扁平足的信号。
二、孩子的扁平足,会自己好吗?
生理性扁平足随着年龄增长,多数孩子会在学龄前后自然发育出足弓。但如果孩子8岁以后仍然没有足弓,或出现明显不适、体态变化,就不能再“等等看”了。
有研究发现,未及时干预的扁平足可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步态异常:走路内八、外八、步伐不稳;
膝关节压力增大:容易膝外翻、髋关节代偿用力;
腰背疼痛:下肢支撑异常,影响脊柱排列;
成人后容易出现足底筋膜炎、关节退化、运动损伤等问题。
因此,“等他长大自然会好”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尤其是已经出现运动障碍、疼痛或外观异常的,应尽早评估、干预。
三、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初步判断:
1. 观察足印法(湿脚印测试)
让孩子赤脚踩在湿毛巾上后,走上白纸或瓷砖地面:
正常足弓:足印中间部位略显空缺;
轻度扁平足:足印中部变宽;
严重扁平足:整个脚掌完全着地,没有明显弓形。
2. 看鞋底磨损
鞋底内侧过度磨损,或穿鞋后脚向内塌陷,是足部结构异常的典型表现。
3. 站立姿势检查
让孩子自然站立,观察脚跟是否外翻、脚内侧是否完全贴地、两膝是否靠拢甚至互碰。
4. 动态观察
看孩子跑跳是否不稳,是否容易喊累、跌倒、怕运动。也可让孩子踮脚走,看足弓是否在踮起时出现。如果连踮脚都无法形成足弓,应及时就医评估。
四、扁平足分哪几种?哪些需要特别重视?
扁平足按是否伴随功能障碍可分为:
1. 柔性扁平足
最常见,站立时足弓塌陷,抬脚或踮脚时能恢复。大多数无需治疗,可通过锻炼改善。
2. 僵硬性扁平足
足弓结构异常或骨骼畸形所致,踮脚也无法出现足弓,通常伴有疼痛或步态异常。这类应尽早干预,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五、扁平足怎么处理?这些方法安全有效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严重症状的儿童扁平足,以保守干预和功能训练为主,无需盲目依赖矫形鞋垫或手术治疗。
1. 选择合适鞋子
鞋底有一定硬度和支撑;
鞋垫略带内侧足弓支撑设计;
鞋头宽松,脚趾可自然张开;
鞋跟稳定、不易左右晃动。
不要让孩子穿太软、太大的鞋子,也不建议长期穿拖鞋或凉鞋。
2. 功能锻炼法
以下动作可以增强足部肌肉、改善足弓:
脚趾抓毛巾:用脚趾抓起地上的毛巾;
赤脚行走:适当让孩子在沙滩、草地上赤脚走路;
踮脚走路:每日踮脚行走2~3次,每次20步;
足弓按摩:家长可用手或球轻轻按摩足底,促进足部肌肉活化。
3. 避免久站久走和负重运动
对于足弓明显塌陷、走路疼痛的孩子,建议避免剧烈跳跃、长时间奔跑,可选择游泳、骑车等减压性运动。
六、什么时候要去医院评估?
年龄超过8岁仍无足弓迹象;
孩子出现走路异常、足跟外翻、膝盖变形;
出现反复足痛、运动能力下降、拒绝活动;
家长有严重扁平足史,担心孩子遗传;
孩子踮脚不能形成足弓,怀疑僵硬性扁平足。
此时应就诊骨科或康复科,必要时进行足底影像检查或步态分析,以便进行专业评估与干预。
结语
足部是孩子成长中的“根”,扁平足看似是一个“外观问题”,实则可能影响一生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健康。及时识别、科学引导,远比等到孩子疼痛、姿态异常再介入要好得多。从观察一双小脚开始,做一个有“脚”识的家长,为孩子的挺拔身姿、灵活步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姓名:马骢;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科室:康复医学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