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本来好好的,一觉醒来就半边身子动不了了。”
“她现在吃饭都呛,话也说不清了,看着真心疼……”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疾病。发病急、致残率高、康复周期长,让无数家庭陷入生活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但中风不是终点,而是一次重新适应生活的开始。康复的关键,不仅仅在医院的治疗,更在出院后的科学护理与持续训练。只要方法得当、护理到位,很多患者都能“重拾生活”,找回尊严与希望。
一、脑卒中不可怕,怕的是忽视康复护理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出血)两种类型,无论是哪一种,在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后,就应尽早介入康复护理。
许多人以为“等完全好了再锻炼”,其实这是误区。研究早已证实——康复越早开始,恢复效果越好。而康复的核心目标,不是“完全治愈”,而是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居家康复护理,从“头”开始的细致守护
脑卒中后的护理工作,细致而琐碎,但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康复进度和患者尊严。
1. 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炎
长期卧床者极易出现压疮,背部、骶尾、足跟是高发部位。护理中要:
每2小时翻身一次,减轻局部受压;
适当使用防压疮垫、软枕保护突出部位;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为痰多患者拍背辅助排痰,减少肺部感染。
2. 口腔护理,别让“小问题”引发大麻烦
脑卒中患者因吞咽功能差、咀嚼无力,常有食物残渣滞留口腔,易引发口腔炎症或误吸。
每日早晚清洁口腔,使用柔软牙刷或专用棉签;
清洁舌苔和牙龈,避免溃疡或口臭;
若无法自主漱口,应使用漱口水或温开水辅助。
3. 吞咽训练,吃饭不呛咳
进食困难不仅影响营养,还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护理要点包括:
保证进食时坐位或半卧位(30°~45°);
食物宜软、温、细,不宜干硬或过热;
餐后观察是否有呛咳、声音变粗、口角残渣等;
可进行唇部、舌头、下颌的简单被动训练,辅助恢复吞咽功能。
三、功能锻炼别忽视,“用进废退”是大敌
康复不是“静养”,而是“动起来”。脑卒中导致的偏瘫、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只有通过持续锻炼才能改善。
1. 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
对于不能自主活动的肢体,可从病情稳定后即开始被动肢体操:
早期以手指、手腕、脚踝活动为主;
每个关节每天活动2~3次,每次10~15分钟;
注意动作柔和,防止拉伤或骨折。
2. 坐起站立训练,逐步重建“站起来”的能力
从坐床开始训练平衡感;
进展到扶物站立,借助助行器辅助;
逐渐训练行走、上下楼梯。
过程中,要防跌倒、防疲劳,鼓励但不强迫,以安全为先。
3. 手功能训练,让“废手”动起来
脑卒中后常出现“懒手不听话”,通过以下方式可激活肌肉记忆:
握球、抓毛巾、穿珠子等小动作训练;
用患手配合日常动作,如协助穿衣、拿勺;
可配合电刺激、康复理疗仪器辅助功能恢复。
四、语言与认知训练,让沟通重现光明
“我知道你是谁,就是叫不出名字。”
“他说的话,我听懂了,但我不知道怎么回。”
脑卒中患者中,不少人会出现语言障碍或认知障碍,造成巨大沟通障碍与心理压力。
护理中可采用:
图卡训练:帮助患者建立物与词语的联系;
跟读训练:用简短词句反复读,提高发音清晰度;
认知小游戏:拼图、分类、颜色匹配,刺激大脑活动;
适当配合播放熟悉歌曲、语言训练软件等。
重点是:多鼓励、少打断、慢慢来。
耐心,是最温柔的康复工具。
五、情绪支持很关键,康复离不开“心的照顾”
康复不是机器修理,而是人的重建。脑卒中后的患者,常面临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消极退缩等问题。
这时候,护理工作不仅是身体照料,更是心灵陪伴:
倾听而非命令,尊重患者意愿;
鼓励小进步,哪怕只是动动手指;
创造社交机会,帮患者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
定期观察情绪变化,必要时协助转介心理支持资源。
一句“你今天又进步啦”,胜过一百句劝说。
六、照护者也要自护,“战友”才能并肩走更远
很多时候,康复护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以月、以年计。家庭照护者也是“隐形患者”,易疲劳、焦虑、压抑。
建议:
每日为自己留一段“喘息时间”;
学会求助,分担责任;
多参加康复护理知识培训,提升照护信心;
与同样经历的家属交流,获得情感支持。
照护者状态稳定,患者才有更强的康复动力。
结语
脑卒中带来的,不只是身体的打击,更是生活节奏的骤然打乱。但护理的力量,正是用细节填补裂痕、用耐心修复信心。每一次擦身、翻身、协助站立、练习吞咽,都是在帮助患者向生活靠近一步。重拾生活,不只是身体的康复,更是“从心”开始的重建。
(姓名:周兵;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科室:神经内科一病区;职称: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