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孩子的笑容,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的风景。可你知道吗?一口健康的小牙齿,不仅关乎孩子的饮食和发音,还影响着他们的自信、外貌甚至一生的身体健康。0-12岁是儿童口腔发育的关键阶段,从最早的乳牙萌出到恒牙逐渐替换,这个阶段如果出现问题,很容易埋下长期隐患。而现实中,许多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直到孩子牙疼了、门牙磕断了、牙齿排列异常了,才着急就诊。
其实,很多儿童口腔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日常行为干预来预防的。只要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科学引导、正确护理,就能守护好这张“笑脸名片”。下面就从科学角度,结合生活实例,为你讲讲0-12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指导的重点。
一、从“零岁”开始的口腔护理意识
很多人以为,婴儿没牙或者牙还没长全的时候,口腔护理可有可无,但其实婴儿口腔卫生的管理应该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
在宝宝尚未长牙前,父母可以用干净的纱布包裹食指,轻轻擦拭宝宝的牙龈,清洁口腔残留的奶液,预防口腔细菌积累。一旦乳牙开始萌出,就应当开始使用儿童牙刷进行刷牙。即便是只有几颗乳牙的小婴儿,也需要“刷牙”,而且每天至少两次。
很多家长误认为乳牙反正会换掉,不需要特别关注,这是一个常见误区。乳牙虽然“寿命”不长,但它们的作用却非常重要:帮助咀嚼、辅助发音、引导恒牙萌出、维持颅面形态等。如果乳牙过早龋坏或脱落,可能会导致恒牙长歪、影响咬合,甚至影响孩子面型发育。
二、龋病:孩子最常见的“隐形敌人”
龋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虫牙”,是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根据最新数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高达70.9%,而12岁儿童恒牙的龋齿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导致龋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是口腔中的细菌、糖分摄入以及口腔清洁不到位。细菌在牙齿表面“吃糖”后会产生酸,这些酸会逐渐腐蚀牙釉质,最终形成一个个小黑洞。早期龋齿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发展,就可能引发牙痛、影响进食,甚至影响孩子的睡眠和生活质量。
预防龋齿,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三点:第一、坚持早晚刷牙,尤其晚上睡前不能马虎。第二、合理控制糖的摄入,尤其是糖果、含糖饮料、甜饼干等零食。第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涂氟及窝沟封闭等预防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果汁”或者“儿童酸奶”都含糖量极高,如果孩子喝完这些食物不刷牙,容易导致“奶瓶龋”或“门牙龋”。因此,孩子一岁以后,应逐渐戒除夜间吃奶或喝甜饮的习惯。
三、牙外伤:一秒钟的意外,一辈子的遗憾
除了龋齿,牙外伤是另一个常被忽视却又高发的儿童口腔问题。随着孩子活动量的增加,跌倒、碰撞、打闹等意外常常导致牙齿磕断、松动,甚至完全脱落。
统计数据显示,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是牙外伤的高风险群体。常见的伤害场景包括:幼儿园玩耍时撞到家具、小学体育课上摔倒、骑自行车时跌伤等。一些牙外伤虽然当时看起来不严重,但若处理不当,几年后可能会出现牙髓坏死、牙齿变色,甚至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与排列。因此,家长务必要掌握基础的应急处理知识。
乳牙外伤:如孩子磕掉乳牙,不建议强行复位,应尽快就医,由口腔专业医生判断是否伤及邻牙、牙槽骨以及是否影响恒牙胚。
恒牙脱落:如果是恒牙完全被磕脱,应立即寻找脱落牙齿,避免遗漏,即刻复位。即轻轻拿住牙冠用流动清水冲洗干净牙体表面,切勿触碰或擦洗牙根,优先将牙齿重新放回牙槽窝中,轻轻咬住纱布固定后立即寻求牙科医生帮助。若无法自行复位,可将牙齿置于冷牛奶、保存液或孩子含于口腔内(如舌下或两颊间),尽快就医,30分钟内复位,治疗成功率最高。
恒牙牙冠部份折断:若牙齿断了一部分,家长应找到断裂的牙片,用清水冲洗干净。可放入生理盐水或牛奶中,亦可含于口内舌下或两颊之间,注意避免误吞误吸。尽快带孩子就医,条件允许时可用断裂牙片修复牙冠,兼顾美观与功能。
预防建议:教育孩子避免在硬地奔跑、嬉闹时含物玩耍。运动时(如骑行、滑板、球类活动)佩戴护齿器或头盔等保护装备,是降低牙外伤风险的有效手段。
四、换牙期:行为习惯决定牙齿排列
儿童在6岁左右开始进入换牙期,一直到12岁左右,恒牙基本替换完成。这段时间,牙齿一边长一边换,是决定孩子将来牙齿是否整齐、咬合是否协调,乃至面部轮廓是否美观的关键阶段。
在临床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孩子长出“老虎牙”“暴牙”或牙缝明显等情况,其背后往往不仅是牙齿自身的问题,还与乳牙早失、恒牙萌出异常,以及一系列不良习惯密切相关。比如:
长期吮手指、咬被角、咬笔头,这些习惯会导致门牙前突、牙齿缝隙变大,甚至出现“地包天”(反颌)。
习惯性张口、口呼吸:会影响牙弓及面形发育,使牙列拥挤、上前牙前突、腭盖高拱、下颌后缩、鼻根下陷、鼻翼萎缩、嘴唇增厚、鼻唇沟变浅、上唇卷缩等容貌特征,俗称腺样体面容。
偏侧咀嚼或长期侧睡压脸:可能导致下颌骨发育不对称,形成脸歪、下巴偏斜等面型异常。
这些牙齿排列问题如果在换牙期间就被及时发现并干预,不仅治疗过程更简单治疗费用更低,孩子也能拥有更加协调、美观的面部外形。
因此建议家长:观察孩子换牙过程中是否有牙齿排列拥挤、偏斜、缝隙过大等现象;
纠正孩子的不良口腔习惯,如吮指、咬物、张口呼吸等;如发现异常,应尽早带孩子到口腔正畸科就诊,不必等到“全部换完再说”。
五、家长是孩子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孩子的口腔问题,说到底,大多不是他们自己的错,而是家长没有尽到足够的引导责任。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主动帮孩子刷牙,等他们大一些,要教他们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学会自己照顾牙齿。
此外,不要把“看牙”当成一种惩罚或恐惧。很多孩子一到牙科门口就害怕,其实大多数情况是父母在无意中给他们“吓唬式”的心理暗示。正确的做法是把口腔检查当作日常健康管理的一部分,让孩子从小建立“牙齿也需要体检”的意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定期带孩子看牙。建议每3个月至半年一次,哪怕是小问题,也能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小问题发展成大麻烦。
结语
儿童口腔健康是一项“从小打基础”的工程,它不会一蹴而就,却会影响一生。很多家长愿意给孩子报钢琴班、英语班、艺术班,却忽略了这每天都在用的“牙齿课”。其实,只要我们每天多花几分钟刷牙、多一点口腔意识,就能让孩子少掉许多“牙齿的眼泪”。
从出生到12岁,是口腔发育的“黄金期”。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孩子的每一颗牙齿都当成珍宝来守护,让他们用健康的牙齿,开心地吃饭、大声地笑,走进美好的人生。
( 姓名:严梅娣;单位: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科室: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