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夏李乡卫生院有了“开疆扩土”的中医人
时间:2025-07-09 10:28:52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程小可 张娟
“叔叔,我的右胳膊抖得厉害、头晕、流鼻血……” “小朋友,别害怕,让叔叔给你检查一下,看一看到底是咋回事儿。”7月3日下午,记者在叶县夏李乡卫生院内科诊室采访时,村民李某因为孩子眩晕、流鼻血而带着孩子来院就诊。根据孩子的情况,该科医生周书鹏及时为患者进行了对症治疗,10分钟后,患者不适症状得到了缓解。
据孩子家长李某介绍,他正在家中做午饭时,突然接到孩子辅导班老师的电话:“家长您好,我们正在上课时,您的孩子突然出现流鼻血、晕倒的情况,您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看吧……”挂完电话,李某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拖着一瘸一拐的腿骑着三轮车往辅导班赶去。接到孩子后,李某没有片刻停留,直接带上孩子来到离家最近的夏李乡卫生院就诊。该院内科医生周书鹏安抚孩子后并做了相关检查,“不用担心,孩子没有大碍,主要是上火引起的流鼻血,孩子因为紧张导致眩晕、晕倒、胳膊抖动等一系列问题,我给他做一下治疗,开点药。”随着周书鹏的安抚,患者的情况逐渐得到好转。

周书鹏说:“我是一名全科医生,在基层医院坐诊看病,不仅要会对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农村的疼痛患者,也要精通于治疗,因为多年来,医院没有治疗疼痛的专业医生,所以对于疼痛疾病,我们采用打针、输液、吃药的方式,对治疗不了的我们就把病人推荐给上级医院,患者无奈看病只有舍近求远。”
长期以来,叶县夏李乡卫生院中医科诊疗选项曾是一片空白,没有专业中医师坐诊,只能依靠内科大夫开西药输液,辅以有限的理疗手段。然而,为强弱项、补短板,加快中医科建设,改变中医科“有科室、无骨干”的困境,去年9月,新任院长王奇超到任后,他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选派该科室目前唯一的中医专业医师,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为期数月的系统进修学习,切实提升对辖区群众常见疼痛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此举标志着卫生院在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上迈出了突破性一步。
“基层群众对针灸、推拿、中药外治等‘简、便、验、廉’的中医疼痛疗法需求迫切,过去苦于专业人才短缺,无法提供规范服务。”该院院长王奇超坦言,“此次下决心送骨干出去学习,就是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把家门口的中医药服务短板补起来。”该医师此次进修将聚焦疼痛性疾病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系统学习针灸、正骨、康复、疼痛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学成归来后,卫生院中医科将彻底结束“无专业中医师”的历史,逐步建立起以中医为主导的疼痛诊疗单元,让群众无需奔波县城即可获得规范、有效的中医治疗,减少对西药的过度依赖。

“王奇超院长可是我们医院‘开疆扩土’的中医人啊,他改变了医院有疼痛患者就诊只能通过门诊医生“一包到底”或者只能转诊进行诊治的局面。”该院副院长刘小飞说,去年3月,该乡沙坡外村50岁村民张某在家干活时,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疼痛厉害,通过吃药,调节神经、活血化瘀,对症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没办法只有转到县级医院进行治疗。由于卫生院中医专业技术人才及技术短缺,像这样的疼痛患者流失严重,造成四处求医、看病难的局面。
自去年9月,王奇超院长调任到该院后,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大力推行中医适宜技术,重新组建中医诊疗团队,由中医科李帅通医生担任科室负责人,其他门诊医生积极协助中医馆工作。开展了理疗、按摩、拔罐、推拿、针灸、熏蒸、小针刀、贴敷等多项中医诊疗技术,疼痛患者有了专业的中医技术治疗。
为了解决基层百姓“看中医难、止疼痛更难”的问题,王奇超敏锐把握国家大力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东风,以及当地卫生健康委对中医传承创新的高度重视。他果断转变医院发展思路,将“做强中医科,破解基层疼痛难题” 确立为卫生院发展的战略支点。把中医这块“短板”锻造成服务基层的“长板”,特别是针对高发的疼痛性疾病,“开疆扩土”之举迅速落地,针对中医科仅有一名中医专业医师的现状,卫生院选派其赴省内进行疼痛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专项进修,作出了关键性人才投资决策,夏李乡卫生院中医科迈出人才筑基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是单一科室的崛起,更是基层卫生院响应国家号召、优化服务结构、精准对接群众健康需求的生动实践。为守护一方百姓健康注入新的、深厚的中医力量。叶县夏李乡的探索,是基层卫生院发展中医药特色专科开疆扩土的必然趋势,也让该院在中医科发展上从此有了“中医人”。
王奇超表示说,下一步该院将重点提升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引进更多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比如面神经麻痹中医治疗、偏瘫后遗症中医理疗康复、皮下埋线减肥等,满足更多患者的就诊需求,让辖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有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