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杨洋 李媛媛 付瑞清 罗佳琳
当七月的骄阳洒在黄河故道,这片土地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田埂上的每一粒土,都记得那些弯腰侍弄它的人。
在武陟县大封镇驾部村的天脊化肥专营店里,29 岁的李明桥正把刚卸车的化肥码成方方正正的垛,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淌进衣领,蓝色工装上洇出的盐花,像极了他脚下土地结出的霜 —— 那是辛劳,更是土地对耕耘者的隐秘印记。他抬手抹汗时,指尖蹭过货架上 “天脊” 商标的金漆,轻声念叨:“俺爹说,这牌子擦亮了,老百姓看着就踏实。”

李明桥是武陟县大封镇驾部村天脊化肥专营店负责人,他十年如一日,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诚信人,卖良心肥”是他多年信守的承诺,也正是这一点,让他的农资生意越做越大。
从搬化肥开始,把“良心”刻进骨缝里
2016年,李明桥第一次走进自家不足30平方米的小店时,还是个连复合肥氮磷钾含量都认不全的毛头小子。
那时候,店里生意都是父亲李来创来经营,初次看他把几十公斤的化肥扛在肩上,摇摇晃晃摔在青石板上。“别逞强,这玩意儿沉着呢。”父亲的话混着化肥的味道钻进耳朵,可他偏要争口气——白天跟着跑运输,夜里趴在账本上背养分含量表,笔记本写满了三大本,边角都磨出了毛边。
“他就想,咱农民种地不容易,买化肥图的是啥?不就是图有个好收成,产量高多卖钱嘛!”李明桥望着店里成堆的天脊化肥,指腹蹭过包装上的“有效磷≥18%,氧化钾≥45%”的字样,心里默默地在想,哪种含量的化肥应该用在哪种作物上,这个一定要弄准确。“我爹常说,卖化肥就像给人看病,得摸准土地的脉。小麦抽穗要氮,灌浆要钾,地黄喜磷——你糊弄土地,土地就糊弄庄稼。”这话像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

2018年盛夏,店里来了位60多岁的王老汉,说自家玉米叶子发黄。李明桥蹬着三轮车直奔地头,蹲在玉米垄里扒拉叶片,指尖捻起土块搓了搓:“缺氮了,叶绿素跟不上。” 回到店里,他翻出父亲记了二十年的 “土壤档案”,王老汉的地块沙质多、保肥差,得用缓释性好的配方。他推荐了天脊硝酸磷型复合肥:“这肥含双氮双磷,后劲足,正好补上玉米的‘氮缺口’。”
当年10月收获季节,王老汉的玉米比邻居家每亩多打200多斤,这多出来的粮食可都是真金白银啊!“刚卖完粮我就赶过来了,必须得当面谢谢您!以后啊,俺村谁问化肥,我第一个把您这店推荐出去——好产品配上您这实诚人,准没错!”王老汉说。
泥土里长出的信任,比化肥更沉甸甸
在大封镇的麦田里,62 岁的张保同总爱蹲在田埂上捻麦穗。这位种着 1000 多亩地的 “老把式”,曾对天脊化肥犯过嘀咕:“我用惯了老牌子,换肥?万一减产咋办?”
2024 年春,李明桥开着货车直接闯进他的麦地:“张叔,您拿 5 亩试试天脊,少打 100 斤,我赔!” 张保同瞅着这毛头小子较真的模样,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到了六月测产,试点麦田亩产 1280 斤,比往年多了 150 斤。他拍着大腿直乐:“小李这娃,比我还懂地!” 如今他逢人就掰扯:“西头地用别的肥,麦秆软得风一吹就折;东头用天脊的,麦秆硬挺挺,再大的风都刮不倒!”

如果说张保同是被产量 “圈粉”,大封镇寨上村的张兴则是被 “实在劲儿” 焐热了心。2012 年,刚接父亲20多亩地的张兴,揣着两包烟跑到县农技站打听:“沙土地种花生,用啥肥好?” 技术员翻着资料说:“天脊硝酸磷肥含硝酸稀土,能提高产量和品质,硝态氮吸收率高达98%,可被作物直接利用,能让花生扎根更深。” 他揣着这话到了李明桥的店,正撞见李明桥扛着化肥袋卸货。听说张兴是新手,李明桥扛着两袋化肥就跟他回了家,蹲在地里教他起垄:“垄要高过膝盖,肥得埋在根下五寸,不然雨水一冲就跑了。”
如今张兴蹲在爬满葡萄藤的院门口剥花生,阳光透过叶隙洒在他手上:“那年花生产量可不低,比我爹种的还好!后来追肥,小李骑着电动车来三趟,教我啥时撒、撒多少。这不是卖肥,是把咱农民的地当自家地疼啊!”我就认这个理——肥料好不好,得看卖肥的人实不实在。"
比化肥更暖的牵挂:把农户的事当自家事
2023 年七月的暴雨,把东延村的土路泡成了泥沼。村民徐结在电话里急得声音发颤:“小李,玉米正拔节,10 吨肥再不到,苗就黄透了!” 李明桥挂了电话,裹着雨衣就往仓库冲,三轮车在积水里打滑,后车厢垫着的彩条布被风吹得哗哗响。
“那天他浑身淌着水进门,裤腿上的泥能刮下二斤,第一句话却是‘叔,数数够不够,别淋湿了您的衣裳’。” 徐结至今记得,李明桥搬化肥时,雨衣下的衬衫能拧出水,可他硬是把 10 吨化肥码得整整齐齐。

这样的 “应急送货”,李明桥早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去年冬天,北郭乡的王婶打电话说老人住院,没法来拉肥。他开着小货车装了 8 吨化肥,路上结冰打滑,几公里的路走了 3 小时。到王婶家时,他的手冻得握不住方向盘,王婶端来的红薯粥,热乎得能烫掉舌头,他却喝出了家的味道。
李明桥的账本上,除了逐年上涨的销量 ——2023 年1000 吨,2024 年 1100 吨,2025 年目标 1200 吨 —— 还有一本 “暖心账”:给留守老人送肥时,多留一张用大字写的说明书;农户说地碱化,他翻遍《土壤肥料学》找答案,手机里存着 20 多个农技专家的联系方式;去年自费买了台土壤检测仪,谁家地出问题,他扛着仪器就去测。“钱是赚出来的,可信任是用时间磨出来的。” 他总说。
下一个十年:让每粒化肥都带着土地的温度
不知不觉,李明桥已经卖了10年化肥。这两年,他明显感觉到农户的需求在变。"以前大家要的是‘能用就行’,现在都问‘哪种肥能多打粮’‘咋用才不烧苗’。"李明桥翻出自己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近几年农户的问题:"王庄的地碱化,得用硝酸钾肥","南张庄的桃树要补钙","种大棚的要控氮增钾"……这些问题像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他得成为"土壤医生",而不是简单的"化肥搬运工"。
对于未来,李明桥也给自己定了个十年目标。他把每天的时间劈成了三瓣:上午跑农户家测土取样,下午去店里整理农技资料,晚上在灯下啃专业书。去年冬天,他为弄明白"水肥一体化"技术,专门跑到新乡的农业示范园蹲了半个月,跟着技术员学配肥、学调试设备。回来后,他自掏腰包给店里添了台便携式土壤检测仪,还做了套"天脊肥使用手册",封皮是他自己设计的——底色是金黄的麦浪,中间印着"土地不会骗人,真心才能换丰收"。

最让他骄傲的,是农户们的变化。从前催他送货的多,现在问技术的人多了;从前嫌他唠叨的多,现在主动留他吃饭的多。前几天,东延村的徐结大嫂给他发微信:“小李,我家玉米苗有点黄,你啥时有空?我烙了葱油饼等你!”他盯着手机笑,手指在对话框里敲了又删,最后回:“大嫂,我带检测仪来,教您咋看苗配肥。”
黄河故道的风,吹过十年农资店的窗棂,也吹过武陟县的千亩良田。李明桥的账本上写着,2025 年的目前的销量已达到800吨,但比数字更重的,是张兴塞给他的草扇、徐结烙的葱油饼、张保同蹲在地头的惊叹 —— 这些带着麦香和泥土气的温暖,正顺着一袋袋天脊化肥,渗进每一寸耕地。
土地从不说谎,你给它多少真心,它就还你多少沉甸甸的金黄。在武陟的田埂上,李明桥用十年证明:最好的农资,从来都带着人心的温度;最扎实的生意,从来都长在泥土里,结在信任上。